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并注重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

我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本节课同学们都能够说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一节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知识体系的平衡。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的,在进行比较,通过画一画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让同学们去感悟图例的作用。从而达到一定要用不同颜色(或斜线)的图例来区分图中的直条。

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觉得学生需要自主去学习,尤其是在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方法,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先让学生自己去画图,涂一涂,描一描,然后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这几次“摩擦”,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我在这次上课的时候,通过整合所有老师的意见进行讲课,取长补短,尽力做到完美。哪怕是老师的语言,表情,尽量一次到位。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让学生真正的当一次学习的主人; 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珠小学 李珣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

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

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 、一年有多少个月?b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 、你还

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

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

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 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

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灵魂

2012-01-05 19:15:06| 分类: 论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

发自主创新。

【关键词】: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

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

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 、一年有多少个月?b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 、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我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

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

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

体”一课中,我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

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

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

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 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

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

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

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

动力。

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合理把握。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提倡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乃是当今中国社会颇为关注的时代课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现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主席也一再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这就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适应形势的需要,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学理论也强调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养。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取决于人才是否具有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际上是当代所有教育工作者当然的职业理念与人生追求。从学校教育本身来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与“学”将此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否具有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亦即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合理的把握。对于一门具有丰富知识内涵和诸多社会功能与价值的历史学科,教师除了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外,究竟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内容

(一)目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无学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中目标要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划分成不同层次能力,并启发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反馈矫正自己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从而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制定目标前先要使学生对教材和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分析、不同的学生能制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对自己学习才有自信,而不能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自己学习的实际,这样才会使学生一方面顺利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培养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问题学习能力

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提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提出产生疑问的问题,而学生自己一旦提出问题,一定会去积极思维,想尽一切办法,自觉的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自学能力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合作课堂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一方面,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第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教学手段,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动感声像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等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个在课堂上屡遭失败的学生不可能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更不用说创新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词典先生”、“思想家”、“阅读手”“小律师”等,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学习的自觉性。

2.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创新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学生平等、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三、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乃人文精神的主流。与之相适应,在学校教育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可谓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从某种意义说,它实际上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深刻“革命”。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和习惯传承表现为教师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现存历史科学结论,至于结论如何得出缺乏深究。目前仍广为流行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正是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具体体现。此一模式将复杂生动的教学简单化、呆板化,不仅扭曲或凝固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铸就了学生的学习惰性,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最终导致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现有的历史知识缺乏一种再认识的能力,更谈不上对现实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如此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漠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碍学生自我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欲改变此一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客观上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理念上尊重学生人格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首要前提。在人文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尊重学生人格具体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那种“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非平等观念,以人道主义精神平等地对待学生,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赋予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发展能力的平等机会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贯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方法上运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手段。既然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自然是第一位的。为此,教师有必要抛弃落后的旧的教学观念,以“以学为主”取代“以讲为主”。教师需要明确“教”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属于“学”,需要将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上。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即一切为了利于“学”而施之“教”。教师则变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如此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活动充满生气与活力。

在实践上教师细化知识、启发诱导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这里的实践包括知识实践、教学实践与辅导实践。所谓知识实践是指对所欲讲授知识的必要准备,如深入研究

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突破教材局限,使知识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而教学实践主要是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与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规定必要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于辅导实践侧重于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研究过程中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贯彻因材施教,使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

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实行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只是从宏观方面确立了比较合乎实际需要的总体架构。此举固然重要,但真正落实到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之关键。一般而言,教无定法,传统的因材施教实际道出其中真谛。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讲授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情景(境)教学法。此法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感受问题,学会藉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学生在预习教材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教师将所有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探讨,也可以教师指导下完成释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并非讲授知识,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如此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才能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有赖于学生的自觉主动,但从根本上来说,仍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此点毋庸置疑。应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五、学习路径多途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还需要学生在选择具体学习路径时多途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事实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学生能够在选择学习路径时多途并举,才能提高学生持久的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要求教师切实加强学法指导。传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等均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才谈得上初步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自主学习环境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造新天地,展示才华的舞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乐学”“会学”培养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