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思想路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课 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进而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

教学类型: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举例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入: 中国共产党胜利走过了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至今88年的曲折历程。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党的88年历史的一条红线、一条轴心线、一条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首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如果没有这条思想路线,可以肯定地说,我党决不会有今天。“„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回顾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今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坚持贯彻这一思想路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何谓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哲学上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这一关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的方式、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思想,

对国家政党同样如此,一个政党的确立的思想路线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趋势,今天我们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进行简单的了解,以期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了解一下党的思想路线对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思想路线问题还没有自觉地提出来。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指导中国革命的问题上出现一定的失误。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们党二十年的历史问题,党的一大后是唯物辩证法时期,是我党生动活泼时期。1927年上半年,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统治时期,是机械唯物论时期。立三路线与苏维埃时期,是“左”倾机会主义时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党决心寻找一条新的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展了马列主义

思想,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29年6月给林彪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针对本本主义者照搬苏联、一切“拿本本来”

的作法,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观点,指出马列主义的“本本”一定要学,“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反对主观主义斗争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出共产党员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同时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反对“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说:“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不朽的哲学著作,系统地论证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全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他在《实践论》中,在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时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实践论》是针对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国际共运中以及党内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而写的。可以说,这篇名著就是这种斗争经验和曲折复杂的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在哲学认识上的概括、结晶和升华。《实践论》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它以实践为基本线索,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和革命斗争的实际,全面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源泉和发展过程、认识的标准、认识的目的的理论,具体地分析了党内和革命队伍内部的机会主义错误倾向。

分析和处理矛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矛盾出发,对各种事物进行具体的矛盾分析,是《矛盾论》的一个基本思想。矛盾不但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1页)。某种事物包含什么样的矛盾,这种矛盾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既不能随意地抹煞它,也不能任意地虚构它。“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地反映它和解决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1页)。这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及其属性,“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19页)。解决矛盾的特殊性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进行。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就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0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也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支持。

在“两论”之后,党的思想路线开始清晰起来。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在《共产党人》创刊号上发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以最完备的形态提了出来。

延安整风确定党的思想路线。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作了科学解释,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已经形成。延安整风就是用这条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1942年,毛泽东为进一步强化、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应延安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同志之请,作了“实事求是”的题词,以后,又为“七大纪念册”作了“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的题词。至此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实事求是来源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

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最早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汉书·河间献王刘德》) 刘德,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澈之弟,封河间王。刘德好学,博览群书。自从秦始皇焚书之后,市面罕见古代书籍。刘德为读古籍,不惜以重金收买,一时传为佳话。引得一班文人墨客,有的向他奉献祖先遗留的先秦古籍,有的与他共同研究学问。刘德的藏书越来越多,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对一些事理能掌握事实依据,推导出正确结论。“实事求是”,就是汉书作者针对刘德收集民间古典文本的时候的鉴别留真的治学态度所做的评价语。

清朝中后期,文字 狱逼迫得不少学子只好钻故纸堆训诂,他们不能够也不敢于去批判时事现状,学人只好以考证和怀古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旨趣。中国学子兴起了治理汉学的学术潮流,这 次的汉学治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鉴别历史文献的真伪和考证古典文本的文辞音义,所以,“实事求是”这个古语也就开始流行于当时的学子之中,以表示做学问 要尊重和依照古典本文的本义的严禁学风。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辉典范,给古老的实事求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使其不仅成为学风问题,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中的体现出来。

我军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历史,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地予以正确的指导的必然结果。他批判地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并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加以创新,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无产阶级在领导武装起义之后转入战略防御,即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按照马列的观点,“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并采取进攻。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力量对比强弱悬殊这一特殊情况,认为革命的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而不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进攻来防止反革命的反扑,因而毅然在秋收起义之后,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战略防御作战的实践,保存和发展了革命的力量。将积极防御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在国外,积极防御只是一般的作战原则,指的仅是防御作战当中的攻势行动。毛泽东却将这一原则用于战略指导,并加以具体化,根据不同的战争时期或阶段、敌我情况和作战任务的不同,规定不同内容的具体战略方针,如1930年为打破敌人的围剿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1937年对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方针,1946年提出“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方针等等,就是毛泽东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地指导战争的具体体现。毛泽东还善于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理论,不但做到了推陈出新,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样式和战法。比如诱敌深入、蘑菇战术、外线出击等等,都是毛泽东的首创。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进攻所采取的独特的进攻样式,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一般是在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防御一方粉碎了对方的进攻,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后才开始的,且通常是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办法;毛泽东却在敌军的数量和装备仍优于我军,且倾全力对我实施重点进攻的情况下,果断地发起了战略进攻,并且采取了跃进的方式,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了敌人的战略纵深。这种超乎常规的谋略决策,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因而立即使其陷入一片惊惶失措之中。正是因为毛泽东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形式和过去的拿手好戏,善于根据战争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变换战术,所以常有惊人之举,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人们常用“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来形容毛泽东的领导艺术,而这正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因而使自己的谋略总能符合客观实际这样一种决策艺术的具体体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根据不同时期敌我力量消长的不同情况,筹划了三次不同的军事战略转变,即土地革命时期由前期的主要是游击战争转变为后期的主要是正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由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又由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为国内正规战争。同一战争时期的不同阶段,毛泽东也善于根据敌我情况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阶段采取的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的方针;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辅之以运动战和阵地战;战略反攻阶段又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但阵地战上升到重要地位,以游击战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的战略配合作用的方针。战略的指导是这样,

战役、战斗的指导也是这样。比如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指挥的三大战役,为就地各个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依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作战方针: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先取锦州断敌归路;淮海战役是首先完成“中间突破”,尔后“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平津战役是“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使敌无法西撤或南逃,然后“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毛泽东在指导中国历次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总是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既善于从宏观上、总体上分析研究,把握战争规律,作出极富远见的战略决策,又善于洞察每次战争中各个阶段的新情况、新特点,实事求是地赋予新的战略任务,提出新的战略方针,巧妙地推动战争向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逐步转化战争形势,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不断地把战争引向胜利,生动体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决策艺术。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谋略决策,还表现在他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他在指导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善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利用对手的特点和嗜好调动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出现判断失误和行动过失,为我军创造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战机。被毛泽东本人称之为平生“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就是突出一例。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准备在泸州至宜宾间渡江北上。一渡赤水后,敌情发生了变化,川军云集川黔边境,沿江布防,敌薛岳部又从湖南赶来。毛泽东果断地放弃北渡长江的意图,突然挥戈东指,二渡赤水,再下遵义,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正当蒋介石慌忙调集各路人马急急杀奔遵义之时,毛泽东却指挥红军突破西进,三渡赤水,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在云、贵、川边境构筑封锁线。毛泽东乘敌部署尚未就绪,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接着南渡乌江,兵临贵阳,逼着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东来“保驾”。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了蒋介石的脉搏,利用他急于消灭红军的心理,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终于调出滇军,然后再次发挥我军机动灵活的特长,趁敌人云南兵力空虚之际,直逼昆明,吓着龙云急调民团云集城下,红军却只是虚晃一枪,接着回师北上,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写下了长征史上神奇的英雄史诗。还有转战陕北,面对胡宗南20多万大军气势汹汹的进攻,毛泽东毅然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让敌人背上了一个包袱,也助长了胡宗南的骄狂气焰。此后他采取“蘑菇战术”,利用陕北有利的地形和群众条件,指挥仅两万多人的西北野战兵团,牵头敌人的鼻子在陕北的高塬深谷之间作武装大“游行”,使其陷于十分疲劳、十分饥饿的困境,打又打不赢,撤又撤不走,我却时不时地抓住有利战机咬它一口,先后经“三战三捷”、沙家店、宜川等战役,歼灭了敌人10多个旅。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后曾惊叹:“这样攻心、攻谋,玩敌于掌上,为古今中外所未曾有。”

正是由于毛泽东注重实事求是,不唯心、不唯书,善于把各方面的情况及时汇入自己的头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索,因而往往能谋划出谋深计远、高人一筹的韬略,一步一步地把中国的革命引向胜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建国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继续贯彻和发展,但也经历过大的背离和践踏。邓小平总结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0页)。“当中那些年”就是指从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二十一年。大跃进运动,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致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后来又发展到反右扩大化,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主观唯心主义盛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肆意践踏,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建国初期(也就是头八年),毛泽东仍一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

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3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

但从1957年起党在经济领域和思想领域出现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倾向,造成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左倾错误的蔓延和1958年大跃进的时期的浮夸风盛行为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1960年底至1961年初,在经历了大跃进运动背离思想路线出现的挫折后,毛泽东同志又重新提出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八届九中全会上,他甚至提出建议: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而,这种恢复不久又受干扰,发生反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又被抛弃,终于孕育出了人民不愿看到的历史悲剧。

(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党内外同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当时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华国锋同志是由毛泽东同志在1976年“批邓”运动中提议担任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的。他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但是,他推行和迟迟不改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压制1978年开展的对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包括“天安门事件”)的进程;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对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的继续,华国锋同志也负有责任。很明显,由他来领导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就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率先反对和冲破“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致力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我出来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提问:两个“凡是”是什么?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系统的论述和丰富的实践,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新的内容。

首先,邓小平同志深化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认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此,他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出发,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也决不能从本本出发。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其次,邓小平同志阐明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从本质上看,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4页)。从内容上看,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邓小平同志在许多讲话中,都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甚至把解放思想放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之中,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这里,解放思想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把“解放思想”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突出贡献。

再次,邓小平同志论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政治路线的关键作用。他说:“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实事求是,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政治路线,即使产生了,也不可能保证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比如,“八大”在确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由于以后党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就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可见,“正确的政

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思想路线是指导人的,思想路线发生差,人的实践必定也会发生编差,而且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邓小平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十分丰富、全面。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叙述,我们就可以看到,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推动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伟大贡献。又是邓小平同志不懈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可以这样说,新时期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创举,就不可能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和深化的过程,不断探索和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过程,都是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伴随的。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党章作了部分修改,在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中详细阐发了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根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党章的这一提法,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完整的表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第一提出必须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二,对解放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解放”,即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酷中解放出来。只有冲破这三大障碍,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些丰富了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的内容。第三,提出了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1998年以来,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理论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第四,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一个中心”,就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心,“三个着眼于”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实际的运用,着眼于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学风上的运用,而这个学风说明了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这是江泽民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重大贡献。第五,提出了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途径,即“四个结合”。江泽民在视察安徽时候提出了“四个结合”,即必须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必须把需要和可能结合结合起来,必须把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结合起来,必须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途径。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我们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江泽民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胡锦涛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科学发展观。 那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今天我们就要对这样一类问题进行分析。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

1.寓言故事: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年老后,他的儿子很想继承这项专门的技能,以免失传。他把伯乐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他就根据这条出去“相马”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对父亲说:“总算找到了一匹马,额头、双眼同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听了,哭笑不得地对儿子说:“你是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会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2.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

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只要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作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阅读思考: (1)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此等笑话?

(2)从电影招待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什么启示

伯乐的儿子迷信《相马经》,从书本出发,死记硬背,而不是从实际出发,不去认真了解事物的真相,凭掌握到的一鳞半爪材料,便贸然下结论,一直闹出了笑话,把癞蛤蟆当成千里马找来了。这是一种主观主义态度。外国人对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知之甚少,而对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熟悉,对中国戏剧知之较少,而对于歌剧却很熟悉,周总理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道理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否则从主观想象出发,或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哲学的

观点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学生举例:在今后的学习、工作 、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归纳总结:第一、重视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地把实际情况搞清楚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否则,那是办不成事情的。

第二、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要力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各方面的基本事实,而不能满足于一鳞半爪、零星的和残缺不全的材料;要力求重点地掌握有代表性的关系到全局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以为只有本单位、本人的情况和要求才叫做实际,忘记了还有更大范围和更为重要的实际,尤其是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利益。否则,便是丢掉了更为重要的实际。 提问:我们今天所讲的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指什么?

我国的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资料: 首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我国社会形态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指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过渡时期,而是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大方向不能错。任何退回去搞“全盘西化”、“补资本主义的课”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与我们的社会性质是不相容的。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一阶段。这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

同时,我国将长时期里不能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而是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后不可避免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样的阶段具有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

1.基础差。

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建设时间短,中国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它在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严重遗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技术、文化基础大大落后于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民主法制不健全;文化教育科技也很落后(文盲占人口的80%)。经济政治文化落后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现代化。这个初级阶段,就是我国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2.发展水平低。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经济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但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政策失误,经济发展经历了严重的动荡和破坏。到78年,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中国是世界上的最穷的国家之一。78年后,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经济总量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六名。解决了温饱问题,又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从总体上说,中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表现在: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改变。由于人口多,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世界的后列。(100位以后)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穷地区(老少边地区)同时存在;工业化水平不高,70%的人口在农村,相当多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劳动吃饭;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发展不足,一般技术的传统产业重复建设。现代化工业与落后工业同时存在,生产力科技含量不高。科学技术对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我国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自然经济和半封建的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和国内外市场还不发达,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在上层建筑方面,民主和法制还不健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还大量存在。政治体制改革既充满希望,又有种种摩擦、矛盾,甚至风险,任重而道远。

教育和科学文化还不发达,文盲和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大学入学率13%)

3.现代化的标准和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代化的标准越来越高。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发展更快,中国要追赶上现代化的步伐,既要完成传统的产业革命的历史任务,又要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化的潮流,要完成这两重任务,必然有更长的路要走,要长期的努力,要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掉以轻心。

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以下的特征和主要矛盾

1、初级阶段的特征

概括说,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具体说,九个特征:

从社会整体看,实现四个“逐步转变”;(教材中的第二条到第五条)

从国内各地区关系看,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

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变革看,通过改革,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从两个文明建设看,在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从国际大背景看,要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看,就是要要摆脱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发达状态,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每句话都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展开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正视现实,承认落后。一方面,又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目标。就是说,我们承认落后,但不能甘于落后,要在初级阶段改变这种落后状态,使社会主义的本质逐步体现出来。所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上述基本特征会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先进的、积极的因素会不断扩大,落后的、消极的因素会不断缩小。

2、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主要矛盾是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理论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它包括:首先,必须把握和运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有方法论指导意义和直接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其次,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实际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再次,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必须是获得关于中国实际问题的规律性的认识,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第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首先,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它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就总的指导思想来说,一方面,一个认识正确与否,终究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另一方面,实践对一个认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常常需要反复检验。就具体的行动方针、政策、办法来说,实践若不成功,则必须从主观认识上去找原因,去修改行动方针、政策和办法。其次,要在新的实践中发展真理。

为什么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呢?因为实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实践向前发展了,而人类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步,那原来真理性的认识就不再是真理了,就成了谬误。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

尊重客观事实,对实际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

应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方法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反对教条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客观反对主观。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 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鲜明标志,就是要抓住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找准“历史方位”,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固有规律,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入歧途和劳而无获。

要把握规律性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一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

富于创造性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它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三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观念僵化和思想保守永远不可能达到实事求是。实是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无止境,实事求是要一贯,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是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 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在他看来,我们党之所以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必须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入手。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从“文化大革命”中摆脱出来,其中关键是要使人们从“两个凡是”等“左”的僵化和半僵化的思想状态下摆脱出来。由于受个人崇拜和“左”的思想影响,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形式上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实际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果

这个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组织上的清理整顿,经济上的调整改革,未来道路的正确选择,都无从谈起。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第一个走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他说,“两个凡是”不行,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如果按“两个凡是”的方针办事,那么,“左”的错误就不能纠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就会落空。正是在这种紧要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坚决支持并亲自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虽然讨论的是哲学问题,但它的敏感性、尖锐性恰恰在于它的政治意义。因为,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一切拨乱反正和整个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从而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重新确立起来,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正是以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我们党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清了历史是非,为开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2.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将思维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统一起来,阐明了人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该由实践来证明等等,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

这条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等„„都充分地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党新的工作作风。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最根本的。

坚持实事就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不脱离群众。 还要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进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在统一关系?

3、为什么说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4、如何正确理解独立自主政治原则的基本内涵?

1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