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论文题目: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

学生姓名 侍颂尧

专 业 食品卫生与安全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12

学 号 W[1**********]6

学习中心 徐州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意义 原则 方法

一、全面理解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战略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 科学发展观就是严格按照客观的科学规律办事,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核心是群众增收,不断走向富裕,经济增长,总量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友好相处。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十六届中央全会提出,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因为,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提高不快,农民生活依然比较贫困,其中不少还相当困难,有的甚至连温饱、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都没得到解决。

三是建设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其难点、重点在农村。温家宝总理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只有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特殊利益关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70%左右,能否处理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利益关系,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

五是激活国内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需要。“立足内需”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方向性选择。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从四个方面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其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尤为重要。

六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农业始终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民是最困难的群体,农村是最大的难点。这与工业、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形成明显的不和谐、不协调。

二、科学把握政策指南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方针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项原则要求,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以上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准绳以及工作规范和行动指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路径和方式具有多层面、多角度性。要按照中央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具体做到四个“牢牢把握”:一要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 二要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 三要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 四要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运这个关键切入点。

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提出健全五大机制:长效投入机制;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管理机制。《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五个必须:必须确立城乡统筹的思想; 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 必须切实注意工作方法;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农业部部长尹成杰提出“五大措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提出坚持“四个先进”;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各省省委书记都谈到了各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和方法等等。

三、理论指导实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 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的指导必须以实际为基础,因此,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又要深刻地领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既要深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又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2. 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统筹学等理论,本着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某一领域、某一角度来说又属于微观问题,微观是整体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必须宏观归纳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原则性、规范性要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注重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全国各地区对此高度重视,许多省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村活动,在推进新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初步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要不断加以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因此,科学地研究这些实践经验是充实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历史的永恒课题,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国以来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历史的研究这一过程,才能揭示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行性。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无论从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实践着、进行着的事物,研究其变化规律对指导现实意义重大。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 1 ]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 2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05 - 10 - 19.

[ 3 ] 肖唐镖。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3 (6) .

[ 4 ] 黄祖辉。新农村建设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N ].中国经济时报, 2006 - 01 - 23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