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终稿)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 事业

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阿克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适度超前、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市场导向等原则,围绕南疆特别是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回顾

(一)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逐步确立

学院经长期的办学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思想。“十二五”期间,在阿克苏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围绕“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的办学定位,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确立了“依靠地方求支持,立足行业谋发展,服务企业图共赢,校企合作建平台,理论

实践零距离,人才培养高技能”的办学理念;凝练出了“厚德爱土、重技笃行”的校训;形成了“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提出了“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建设西部一流高职学院”的奋斗目标。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院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及地区的财政支持,通过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及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等各类专项建设,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学院建筑面积增加了57814平方米,达到21.93万平方米,其中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增加12450平方米;全院固定资产总值由1.59亿元,增加到3.0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增加了2295.21万元,达到6255.39万元;校内实训室数增加了45个;校内实训室设备数增加了3825台(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0个,新增实验实训项目22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13%。

(三)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4月,阿克苏地区体育运动学校和文化艺术学校学院实质性并入学院,分别组建成体育运动系和艺术系。目前学院已成为一所涵盖农林牧、财经、建筑、制造、卫生、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旅游、文化、教育、艺术、传媒、体育等专业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有12个大类39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和51个中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其中高职生达到60%。五以来,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8000余人,其中为南疆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比例达到60%。学院专业与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使学院综合办学特色更为突出, 社会服务更加全面有效。

自2011年秋季开始,学院累计招收5届“两后生”1600余人。学院针对“两后生”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按照重点提高“两后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两后生”人才培养方案,首次联合企业试点举办“校企合作班”,在教育与管理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两后生”培养模式,为维护地区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学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先后制订了《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及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以内涵建设为抓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原则,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学院7大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成专业核心课程35门,专业优质课程104门,并全部纳入校园课程建设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正式出版19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特色校本教材21部。

“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五年间实现科研经费60万元,共立项51个,主要有:由我院教师主持的自治区级立项科研课题11项,地区级立项科研课题3项;院

级科研课题20项,横向课题10项,各级各类学会课题7项。全院教职工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取得专利7项。通过科研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强化教师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加强了校企间的技术合作。学院主办的《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年间发表教科研论文320余篇,对教师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五)人才培养模式渐显特色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的理念,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学院根据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始终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三个融合”特色:一是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二是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特别是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特色;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

“十二五”期间,学院通过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项目建设,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如:园艺技术专业形成了“做学融合,

周期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二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的“院校共育、分段实施、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校企融合,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训互动+实习支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校企联合、以岗定学,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的“校企双培、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新成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就业出口更为畅通,有力促进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75%;学生共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161人次(国家级大赛获奖7人次,自治区级大赛获奖149人次),学生就业率提高到94.46%;全日制高职年招生人数增加到1163人,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也得到了逐年提高。

(六)育人体系逐步形成

近5年来,学院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企业文化为表征,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为主线建设校园文化,提炼出具有地方民族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构筑 ‘三全育人’”、“实施‘四项措施’”、“推进‘五个抓手’”等有效手段与方法,构建起了富有学院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凝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使学院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三全育人”体系,将主渠道和主阵地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反分裂活动教育,使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政队伍进一步壮大,素质整体提升;建设了先进校园文化,连续6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使各族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开展了五星红旗升起来、麦西来甫跳起来、革命歌曲唱起来,文体活动搞起来“四个起来”活动,使各族学生在文化熏陶中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中成立了桥牌、网球、红歌、武术和各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等28个文体社团,当前会员人数4000余名,占在校生的60%以上。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值日周活动。每年开展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规范了奖、助、补资金的管理与发放。加强了“两后生”管理,做到因材施教、严格管理、兴趣引导。

(七)师资队伍明显优化

学院通过能力提升培养计划、企业实践技能培养计划、引进高技能人才计划、浙江援疆项目培养计划等师资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师资培养、管理、教学能力测试等制度建设;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将整顿师德师风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通过这些措施与教育活动,学院专业教学团队数量明显增加,结构不断优化,能力较快提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显著提升。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586人。专任教师43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5人,博士(含在读)2人,副高以上职称47人,“双师型”教师223人。近5年,各类师资培训共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730人次,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150人次;学院建立了350余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兼职教师103人,建成了专兼比例达到1:1以上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截至2015年,学院共取得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教学能手1名,地区拔尖人才2名,科技英才2名。

同时,通过援疆项目选派干部到内地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加快管理团队的知识更新,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5年来,学院共选派65名中层干部赴内地学习考察交流,学习内地的先进管理理念。学院注重抓好管理团队后备干部的培养、储备工作,提升素质,提高管理能力。

(八)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十二五”期间,学院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优势,坚定走合作办学和开放办学的道路,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化了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办学模式多元化。联合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分别成立了园艺、煤炭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及护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互惠共赢、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各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共建、共享、互惠实现共同发展;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

制。目前,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达117家;合作企业累计投入设备值147万元;学院所有专业均实现了校企合作。

学院认真执行了《学院党委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制度》等议事管理制度,坚持党委集体领导,推动“三重一大”的落实;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了民主、集中、平等、和谐的领导管理团队。学院启动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制定工作;修订了《学院教学工作量核定办法》、《学院津贴补贴发放办法》、《学院科研成果绩效管理办法》等各类管理办法;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及管理办法》等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和完善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资产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产教基地运行与管理办法》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及学生工学结合评价考核及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双师素质教师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措施;推动了学院机构编制的“三定方案”的审定批复,完成了三轮全员岗位聘用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二级管理制度进行了试点探索;通过学院“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了管理与服务效率。5年来,学院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法治化得到了持续的完善与提高。

(九)社会服务卓有成效

学院根据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的需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服务中心、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教育师资培

训中心作用。5年来,完成各类社会培训30757人次,其中职业技能鉴定8000人次,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15539人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其他培训7218人次;与企业开展科研协作、科技咨询、技术服务,获国家专利7项,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到账经费达到490.91万元。

学院通过会议交流、宣传报道、校际交流与合作、对口支援等形式推进学院各项成果的共享,对地区职业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5年来,共举办了包括浙江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项目3期师资培训班,培训培养教师数128人次,接收了4名管理干部来学院挂职锻炼,16名专业教师来学院挂职锻炼,派出16名干部、15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对口支援学校任职指导;联合培养学生127人次。

学院大力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深入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月、科技下乡服务、文化下乡、青年志愿者下基层等各类主题活动,参与教师和学生人数达2000人次。

(十)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跨越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政治教育不放松,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委保持一致。认真执行了《学院党委议事规则》,班子民主集中制气氛浓厚,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严格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5年来,推荐提拔干部8人,被地委调整交流

使用干部13人,其中2名被提拔使用。重视加强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用。

学院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以学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党支部为主的党建组织网络;坚持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一线教师选拔到党务干部队伍中来;坚持党员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通过抓党建,促进共青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5年来,培训党务干部160人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719人;总共发展337人,其中发展一线教师党员52人、优秀学生党员285人,少数民族党员113人,党员转正245人。

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学院的机关作风建设,师德师风不断提升。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访惠聚”工作,紧紧围绕践行群众路线、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落实民生建设任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6项任务展开,先后投入160余万元,派出35名干部住村蹲点,有力推进“访惠聚”活动深入开展。2014年,学院2个住村工作组及6名干部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学院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强化校园安保措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开展“三史”教育,开展法 治教育,加强了学生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增进了民族团结,

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学院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刊物、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维稳措施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高度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向校园渗透。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作斗争。

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龙头,促进学院学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丰富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和各类奖学金制度,探索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等助学途径,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人文、科学、实践”的三种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厚德爱土、重技笃行”的校训,积极构建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 职业教育大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各族群众有序进城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要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国家的教育经费要多往新疆投”。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扎实办好义务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针,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基石,在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强区必先强教。科学跨越,后发赶超,长治久安,教育要先行。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的发展任务。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树立大职教理念,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等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促使规模、专业设置与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和高等、区内和区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2. 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疆在“一带一路”中被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 要求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6-2020年是新疆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是阿克苏地区全面提升综合实力,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彰显阿克苏优势、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新路子,从根本上改变阿克苏面貌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期间,阿克苏地区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努力实施“12545262”工程,将地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增长极、新疆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要战略保障区、新疆及至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新疆重要的反恐维稳屏障区、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天山南坡产业带的重要增

长级。重点发展粮、棉、果、畜“四大基地”,重点打造十大产业集聚区、建设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和库车重化工业城,建成新疆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新疆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新疆重要的食品轻工产业集聚区及新疆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高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阿克苏。

阿克苏地委、行署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努力建设新疆大学科技学院本科教育的同时,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的龙头作用,引领南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自治区《自治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年) 》等规划的实施推进,新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阿克苏及南疆地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等社会经济需求,我院必将被要求为阿克苏地区、南疆三地州及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训更多、更优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维护边疆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二)面临的挑战

1. 学院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需求,国家各级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又一次迎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同时,职业教育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首先,在新形势下,学院与疆内其它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资源分配、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会加剧,特别是与南疆已有或新筹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会愈加激烈;

其次,随着国家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发展,国家引导和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本科职业教育的转型,必会形成职业院校新的竞争格局;第三,南疆办学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及疆内的民办高职院校,将会加大对学院发展的冲击;第四,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短期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模式凭借其灵活、成本低、针对性强等特点,依然会对学院全日制高职教育提出挑战;第五、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阿克苏、南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难免会出现新的供需矛盾。

2. 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重点服务地区“12545262”工程的办学指导思想下,在办学条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育人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改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自治区第二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极大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辐射带动南疆区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为南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学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品牌特色还有待创新深化。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需深入;鲜明的优秀的教风、学风、校风等学校文化灵魂还需内涵发展;学院优势专业、骨干专业、特色专业还需进一步夯实与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还需改革与优化;学校基础、实习实训基地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仍是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瓶颈”; 校企合作的内涵理念、多层次深度合作及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厘清、探索与建设;教学科研

水平仍需强化提高,得到新的突破;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需要深入探索与前行;以服务为宗旨,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需要积极推进。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文件精神,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秉承学院优良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助推,以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体制创新为保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灵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适应阿克苏地区“12545262”发展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新疆核心区域建设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努力建设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基地。

(二)办学定位与发展总目标

1. 办学定位

坚持“厚德爱土、重技笃行”的校训,遵循“改革创新,科学发

展,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为基础,深化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把学院建设成位于新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前列、地区职业教育龙头、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服务定位: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 ——层次定位:以高职教育为主,兼顾中职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类社会培训,探索技能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重视技术应用研发与服务。

——专业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区和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大力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和具有民族特色专业,夯实优势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全面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2. 发展总目标

以学院“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建设西部一流高职学院”的长期奋斗目标为指引,以提高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内涵建设为基础,主动适应阿克苏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国家“一带一路”新疆核心区域建设及新疆“百万人就业工程”推进的社会经济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破解高水平师资团队瓶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对外合作交流水平,全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至2020年,力争建成一所具备高技能职业教育培养能力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三)具体发展目标与任务

1. 办学规模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其中高职生比例达到70%左右;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含联合办学)3000人左右。“十三五”期间,各类社会培训达到50000人次以上。

2. 办学条件

(1)基础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院校舍建筑面积要基本达到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新建建筑面积70000平米,其中:建设公共理论课教学教室用房,面积15000平米;专业教学实训实验用房, 面积29000平米;室内体育及大学生活动用房,面积10300平米;学生宿舍用房,面积12000平米;食堂及后勤附属用房,面积4000平米;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到2020年,学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8万平米,校园绿化面积达到46%,道路硬化面积达到 100%。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的南疆一流高等职业院校。

(2)实训条件建设

加大实训条件建设投入,满足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巩固提高院内7大实验实训中心(医学卫生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师范教育实训中心、农林牧实验实训中心、理工机电技术实训中心、煤矿开采实验实训中心、财会贸易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软硬件水平,提升实验实训能力。切实改善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实训条

件;建设地区职业教育共享示范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纺织服装实验实训中心1个,到2020年,学院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8000万元;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紧密型基地的地域分布,到2020年,实现学院各专业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的全覆盖;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种级别,新增技能鉴定工种10个。

(3)图书馆建设

在现有上海援建图书馆的基础上,以电子图书馆建设为主,年均投入100万元购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软件读物等电子信息数据库及阅览设备,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的方便、快捷、信息丰富及多样性优势,以丰富学院教育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助推科研效率及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设学院自身文献电子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满足学院教学与科研需求。

(4)信息化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在五年内使我院出口带宽最低达到2G ,逐步实现桌面带宽100M 目标;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所有理论和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资源上网;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成效,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提升和建设教务、学生、国有资产、科研项目、财务和人事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学院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一体化的IP 安防、数字广播、能源与后勤服务等信息化平台,拓展服务功能,提

高服务质量。到2020年,基本建成智慧校园系统。

3. 专业建设

“十三五”期间,继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以护理专业为优势,园艺、矿山机电、纺织服装、涉煤专业为特色,涵盖农林牧渔、制造、资源开发与测绘、生化与药品、医药卫生、财经、土建、轻纺食品、旅游、环保气象与安全、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做强以护理专业为龙头的医药卫生类专业,确立其在疆内高职院校的领先地位,做大园艺、纺织服装和涉煤专业,充分发挥专业区域优势;继续夯实学前教育、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讯网络与设备等传统专业,保持稳定的相对优势地位;重点建设医学卫生、纺织服装、文化教育等专业,积极培育民族舞蹈、体育教育、应用化工、农产品加工、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根据市场需求,逐步申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传承需求的新专业,打造新的品牌专业,完善专业群建设。

到2020年,高职专业数量达到50个,中职专业数量达到55个。建设8—10个院级特色专业,力争新建成1-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力争申报1-2个具备技能应用型职业教育能力的本科专业。形成办学特色鲜明、区域民族特点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的协调互撑的专业及专业群结构。

4. 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政治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梯队上升师资队伍。到2020年,

师生比控制在1:16-18以内,教职工总数达到610人,其中专任教师将达450人左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将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合计数达到50%;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 以上,高级职称教师达到70人, 其中正教授不少于 10 人;在学历结构上,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5%,其中,博士占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5%以上;力争新取得国家级与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3个,争取新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自治区级名师5人,自治区级教学能手奖5名;院级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00人;所有专业都具有至少2名高级职称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若干,其中,学院优势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正高级教师至少1人、副高级教师至少1-2 人。

5. 教研与科研

“十三五”期间,教科研到账经费达到200万元。力争获得国家级课题至少1项,自治区部级课题5项,地厅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20项;申请专利20项,获得专利10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300篇以上,正式出版教科研著作5部以上;获得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3项,地厅级教科研成果10项。加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术期刊建设,力争获得国家《期刊出版许可证》,成为公开发行具有一定影响的正式学术期刊。

6.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十三五”期间,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课题合作项目10项,为社会人才培训达到4万人次,新增鉴定工种10个,技能鉴定达到3万人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所有专业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时间至少3个月以上;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基层,开展科技、文化等各类服务不少于5000人次;

紧密联系浙江援疆指挥部,积极争取浙江援疆项目,加强与浙江对口支援五所院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援疆干部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国内校际、行业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计划。“十三五”期间,交流、培养培训干部教师达到50人次,到对口支援学校指导达到20人次。重视开拓校友会工作,到2020年,建立学院校友会总会,加强校友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活动。

7. 招生就业

“十三五”期间,学院要进一步发挥综合院校的专业优势,紧抓中高职融通生源,扩大“自主招生”和“直升专”的招生规模,完善招生制度与措施,提高学生报考率和报到率。到2020年,全日制高职生比例达到全日制学生的70%,新生报到率要达到90%以上。

构建学院“两全四化”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学生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设立院系各具特色的就业招聘推荐服务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十三五”期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力争稳定达到85%,总就业率达到95%以上。

8. 党的建设、思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对高等职业院校党建的方针、政策与精神。“十三五”期间,着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成率达100%;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及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常态化,在校生100%接受党的基础知识和党课教育;加强学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干部培训次数逐步达到每年40人次;教职工党员比例逐步达到60%;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五好”基层党组织逐步达到100%,“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覆盖面逐步达到3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防止各种敌对势力特别是“三股势力”对学校的渗透,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体验生活;建立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网络,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完善德育工作者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政治辅导员师生比逐步达到1:200,实现政治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全部党员化。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大投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新建和修善校园宣传栏、文化长廊、文明提示牌、

校园文化广场、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设施与场所;在学院“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体育节”两大校园文化品牌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发挥系部文化建设作用,组建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到2020年,实现学生社团覆盖面达到90%以上,打造成一系(部)一个文化品牌,一社团一个文化品牌的先进校园文化体系。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办学机制改革,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1、推进办学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规模企业的合作办学机制,试点与推行合办班、委托订单班、企业员工委托培训班等各类人才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和服务双主体的积极性。深化校际合作,探索校际间相互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及教师互聘等新机制,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优的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积极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教学资源,及合作提供各类服务保障的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和引进地区内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指导、评价和服务机制,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水平,完善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与推行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学院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依法制定和完善体现

学院办学特色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发挥 “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管理责能,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2、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简政放权,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增强系部办学活力,提高各系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达到提升学院整体竞争力和办学实力。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确立系部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形成精简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明确院、系两级管理中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不同职责和权限,试行系部定编、定岗、定经费等管理办法。深化两级目标考核制度,学院细化制定两级管理目标,系部细化教学、学工、管理等岗位职责要求。推行绩效考核两级分配制度,构建有利于调动系部与教师积极性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3、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学院各系部的定岗、定编、定责,深化全员聘用制度,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事岗相宜、岗人相宜、能进能退、能上能下的竞聘用人机制,扩大系部人事聘用的自主权,建立一线与二线人事分流制度。完善教师工作的考核机制,以量化为主、量性结合,建立更加公正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分类量化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指导、项目建设和科研活动工作量。完善基于考核的绩效激励分配制度,使教师乐做事、善做事、做成事。进一步提高教师职称评聘、各类评先等工作的公开与透明,在评先中,试点引入摆成绩、摆成效的公开

竞评机制,更好树立榜样,扩大榜样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分类管理,使学院各项工作更好地均衡发展。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

1、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各专业加大深化与推广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力度,修订与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继续实践和推广 “做学融合,周期循环”、“二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院校共育、分段实施、能力递进”、“校企融合,过程导向”、“学训互动+实习支教”、“校企联合、以岗定学,能力递进”、“校企双培、多证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CDIO ”工程教育模式、“翻转课堂”及“MOOC ”课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组建学生专业性社团,推进第二课堂改革,加大职业技能竞赛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积极申报国家及自治区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完善与构建学生的技能与科技创新训练体系。

2、全面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

主动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各专业要在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基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强化课程标准,各专业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强课程设计改革,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及毕业校友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多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突出综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及课程体系设计。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与相应能力培养目标,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专题研讨教学法、动手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程考核上,加大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力度。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试点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建全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程序,以确保所选用教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学院教材建设基金与管理制度,加强优秀课程群的教材开发工作;鼓励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著满足专业高职教育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大力支持具有区域性特色突出,与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相匹配,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就业导向”编

写、体现工学结合等特色的优秀校本教材,建成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重点或规划教材。

加大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课程群与课程的素材类教学资源,丰富更新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及课件库等素材教学资源;完善提升学院网络课程库,建立课程上网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学院网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及时提供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服务建设;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和通用远程教学系统两大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大力支持教育教学资源的原创开发;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核体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教学资源。

4、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反映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跟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学院办学竞争力。构建学院、用人单位、家长及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将区域经济、产业园区的用人单位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外部评价,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核心指标。为适应社会要求,构建内部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将理论知识考试化评价、技术能力技能鉴定化评价、岗位实践企业标准化评价及职业道德素养日常化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人才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及时修正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发展。建立将人才评价结果纳入系(部)目标考核管理机制,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效能。

5、建设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改善与提高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功能与能力,创新建设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地区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力度,完善各实验实训中心的实训功能,使之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切实开发和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内涵建设,大力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等实训教育教学资源;成立稳定的实验实训师资和管理团队,提高实验实训质量和实现规范管理;努力提升实验实训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水平,实现地区区域内最大程度的开放与共享;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开发生产性针对性强的实训项目。

6、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加强“厚德爱土、重技笃行”校训和“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学院精神的教育宣传与贯彻落实。建章立制,依法治校,加强班风、会风、作风建设,制定文明、向上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规范校园文明;加强领导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提高表率作用;结合南疆区域特点,大力树立热情、率真、包容、团结的校园精神风貌;培育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崇尚科学、严谨治学、热爱学习的校园学习环境。

加强教师主体作用,优化教风建设。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营造广大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风氛围;以师德建

设为重点,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所有教师的座右铭,使教师坚守严于执教的底线;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做好“传帮带”工作;从严治教,规范和强化教学管理,使教风建设落到实处。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课堂、实习、考试及作息等学习与生活纪律,完善学籍管理、奖学金(及助、补金)管理及奖惩规章等制度;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建设,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牢固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院人才培养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需要的教育理念。各专业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规划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系统化、科学化;规划开设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公共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与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定期邀请创新创业相关专家及创新创业典型校友来学院开设讲座与交流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和参加大学生各类创新与创业设计大赛;筹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支持学生利用学院实训基地和创业

园进行实战锻炼。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构建学院“两全四化”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院领导、就业办专职人员、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的全员参与机制;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实现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的全过程参与;扩大与完善就业办职能,建立学生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的专门化;建立与培养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就业市场,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建立人才需求调查与市场预测机制,实现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职业化;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设立院系各具特色的就业招聘推荐服务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8、构建完善高效的保障服务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规章和工作机制,提高教育教学监控制度体系成效;加强专家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建设重点项目保障等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更新技术,规范流程,提高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使教学管理平台更加高效;健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体系与办法,制定教育教学各类评先的竞争评选机制,完善学评教、教评教制度,完善教学事故认定、追究、预防机制;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参与学院教育教学的评价、评估与反

馈制度。

加强学院行政为教学科研一线的服务意识,规范行政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服务保障水平。优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完善岗位职责、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岗位任职条件、入职培训、成员行为、绩效考核、财务管理及设备管理等各项管理规范;加强行政服务的过程控制管理,制订科学高效系统化的程序文件,规范服务过程;规范部门间的联系表单,做好书面记录文档;进一步推行内部电子公文服务,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行政服务的评价、分析与持续改进制度;加大校园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力度。

加强后勤服务的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运行机制,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质量。制定和完善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校园环境、物业管理、卫生餐饮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后勤服务的目标考核、评价与反馈制度;以文明服务为载体,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应急水平;继续努力探索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后勤各项服务的新途径,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三)推进人才强院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

进一步实施教师提升工程,加大建立教师队伍专项培养的制度保障措施,实现教师队伍的梯度有序提升建设。设立教授、副教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名师培养的定期遴选制度,对遴选出的教师,通过加大经费资助力度,优先支持项目申报,优先选择交流与培训等多个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加大教师职业发展建设专项资金

额度,完善资助管理;加大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的支持力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传帮带”培养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完善对教育教学与科技成果获奖教师、各级教学名师及科技英才等模范教师予以重奖和大力宣传的制度,突出榜样教师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大力加强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用好用足地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待遇;为引进人才创造性地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通道,对他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予热情的关心与贴心的服务,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机制。研究制定学院柔性人才引智政策,对学院专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所需的专家,可通过兼职、短期交流考察、顾问指导等多种形式,参与指导专业与项目建设。加大发挥浙江对口院校的专业与骨干教师作用,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等学院建设,并认真做好对口院校专业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借鉴工作;加强校际合作,创新建立教师互聘机制,实现优秀教师的智力共享。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评聘、考核机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同时,加大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来校兼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评估、考核与反馈等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设立管理岗位的任职条件,建立竞聘等多种优秀管理人才的选拔制度,健全岗位培养制度,全面提高

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学习、基本功训练及结合本职实际开展业务研究,促进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建立管理人员待遇、地位与教学人员的平衡机制,及管理人员的职业上升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健全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监督体制,提高管理决策、质量及服务水平。

(四)服务区域转型升级,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服务阿克苏地区和南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学院办学质量的体现。立足阿克苏与南疆地区,对接阿克苏产业,服务南疆区域社会发展,是学院长期赢得竞争的基本途径。

加大对接阿克苏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当前,阿克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整体形势相同,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关键时期。随着新疆在“一带一路”中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阿克苏地区也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中心及经济带核心区。同时,2016-2020年是阿克苏地区乃至新疆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是阿克苏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12545262”工程的关键期。学院要加大对接阿克苏地区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原则,对接“12545262”工程,即围绕阿克苏地区纺织、石油石化、林果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旅游、煤炭等“12545262”工程涉及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和建设涉煤类专业、纺织类专业、机电类专业、林果业及深加工类专业、石油化工类等专业,为阿克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能型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阿克苏地区是一个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能歌善舞,孕育了古代龟兹文明、多浪文化。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阿克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将夯实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培育发展具有民族区域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科技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大力支持开展社会科技咨询、推广,为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课题等各类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教师下基层锻炼制度,积极探索与推行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科研合作水平;提升为社会举办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的服务能力;鼓励青年志愿者下基层,开展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

(五)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高职特色的和谐平安校园

文化软实力是学院的精神气、是学院的灵魂、是学院的重要隐形竞争力。加强教育,提高师生自觉贯彻学院办学理念、校训、学院精神的意识,提升具有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力;强化学院教学、管理、

人才培养等各项制度的执行力,提升学院的制度文化力;加强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准则规范,提升学院行动文化力;加强学院对内对外的正能量宣传和校园媒体管理,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建设体现学院精神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提升具有学院特色的形象文化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人文讲座、学术报告、社团活动、读经典等多元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营造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全院师生精神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院文化竞争力。

加强学生思想与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明道德风尚,营造学院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学院归属感,促进团结友爱的和谐精神;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学院校各项工作走上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学院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加强去极端化教育,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强专兼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度,坚持督查制度,完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投入,建立校园110报警平台,提升物防和技防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院“十三五”规划与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析制订学院总体和分项规划、实施方案与计划,督促各专项规划的贯彻、推进和落实情况,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确保学院规划的全面落实;建立“专家组”,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进行技术评估与建议,使规划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系(部)处室根据学院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规划和任务分解指标、年度实施计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干部任用、管理和监督等干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制度和机制保障

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加大人才培养、教学质量、项目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目标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建立力度,逐步实现全方位的依法治校、依章办事制度,强化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与落实基础;完善学院各项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和建立规划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的考核、反馈和动态管理机制,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力度;加强学院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宣传学习,提高师生对学院发展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资金保障

按“节流开源”原则,保障规划目标任务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健全节约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和资源配置;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推进后勤等服务社会化等方式,降低学院运行成本;加强学院自身资金的创收能力,积极争取和引进更多的

院外资源,实现财政投入、社会筹措与学院自筹的多元投入方式;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高职教育政策,以及浙江对口援疆政策,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项目建设支持;广泛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校友等提供资助、捐赠或合作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四)管理保障

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党委在学院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决策并制订总体规划目标与任务,实施监督规划与任务的执行管理;机关处室履行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作用,在专业领域为学院领导提供政策和方法建议,保证学院教学与运行的日常管理;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确立系部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形成精简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和推行“小行政、大教学、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树立“教师为先、教学为先”的观念,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效益意识;积极学习和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学院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体制。

(五)政策保障

学院的发展规划力争获得自治区教育厅、地区行署认可,并列入地区发展规划和具体的项目计划,同时获得必要的政策方面支持。一是自治区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主要有支持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缺专业自主招生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政策,学院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支持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二是阿克苏地委、行署的政策保障,包括支持学院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现场实习实训的政策,鼓励各部门、各行业与学院开展广泛合作的政策,有利于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院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三是学院的政策保障,包括组织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培养骨干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保障。

2015年8月10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