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写作思维训练大纲第一学期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大纲(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

英文名称:ADVANCED TRAING OF WRITING THOUGHTS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13周,每周6课时,78学时,4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马正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说明:本教材被进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已向全国高校推荐。)

本大纲主笔人:马正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和任务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 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写作课程的一部分。本课程是将写作基本原理和写作实践训练进行紧密结合的一门“中介性”的课程:一方面,所讲授、训练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具有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规律的性质,另一方面,这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规律,又具有极强的思维操作性、技术性、实践性。因此,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训练、建构,是一般写作原理到文体写作实践的中介:对于一般的写作原理来讲,它是一种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对于具体的文体写作来讲,它又是一种写作能力的基础。没有本课程的学习,具体的文体写作能力的训练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它是重要的写作学基础课。通过本期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建构起写作的写作主体性心灵背景。即形成高品味的写作人格、创造性的个性、灵活性的写作智慧、以及生存竞争心态和事业理想意志,从而产生强烈写作行为的动力;

2、从理性到感性地建构写作行为的写作思维操作、写作文化控制、写作策略控制、写作措辞的操作模型,实现写作原理、写作规律的技术化、操作化;

3、建构起非构思写作行为过程——立意、行文、修改——的思维操作模型,生成真实有效的非构思写作过程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和要求,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 关于“重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一、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二、写作思维主体性的建构;三、写作思维过程能力的建构。本课程强调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结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可教性,而第二板块中的写作人格建构、写作心理动力建构、写作信息动力建构、

数字化时代的写作意识,无法直接培养训练,也不具有可教性——人格是修炼的结合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因此,这些内容无法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知识作为知识的了解。而第二板块中写作美学、写作文化这二个问题又是直接制约控制写作行为的重要因素,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教性,因此,也应该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对待。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点依次为:首先是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其次是写作主体的写作美学、写作文化的建构,最后是写作思维过程能力的建构。

② 关于“教法” 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阐明基本的写作学概念、要通

过具体文章分析来讲清楚某种思维操作模型的操作技术,老师最好通过随机的写作内容进行写作思维的操作演示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运用的技术过程,让学生真切“看到”老师进行写作思维的操作过程,从而学会这种思维操作模型。

③ 关于“学法” 首先是领会每个写作学概念的本质,其次,通过教师

的文章写作思维分析和演示来理解掌握某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原理、技术、程序;最后,要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文章的写作思维分析、作文实战—— 将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写作美学理想、写作文化规范、写作策略模型肉身化,心灵化、心灵化、感觉化、习惯化——形成真实有效的写作思维操作能力。

④ 关于“作文” 当代真实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以来于先进写作思维原理、规律的感性转化,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实践中提高实践的能力,所谓“从战争中学战争。”必须大大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的数量。没有作文数量的保障,写作质量是无法保障的。因此,学生在本学期内引以为戒称各类大小作文、作业20篇。教师要制定一种作文训练的“制度”, 例如,把平时作文的次数,纳入期末写作课的成绩,以促使学生主动、被动完成全部作文实践任务。

⑤ 关于“作文批改” 这样大的学生作文量,教师肯定是没有时间全批全改的,也不必如此。学生的作文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改出来的。为此,教材上已经设计了每种文体写作的《作文评改的细则》,供学生检查自批自改用。教师,只按学校规定改的比例进行调查式、代表性、师范性的作文批改、评讲。

⑥ 关于“写作实习” 学校还应安排一次学生的写作实习课,面向社会进行写作实战演习。

⑦关于“知识更新” 任何知识都是发展着的,而且每个人对写作的体会也不同,因此,本课程应在不影响本教材知识和训练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应注意吸收当代写作实践和写作学界关于文体写作的和一般写作原理的新信息到讲

授内容之中去,尤其欢迎教师把自己的写作经验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使写作教学更加具有个性化。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论(2学时)

说 明:

(1)通过对过去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反思,了解当代写作学的发展概况,着重阐明当代写作学的写作观:强调主体动力,强调主体思维,强调当下语境,即动力学生长论的非构思写作观。

(2)阐明通过写作主体性(动力)和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从而生成鲜活并富于创造性的写作能力。

(3)阐明怎样进入非构思写作状态的学习方法。

(二) 写作赋形思维(6)

1、写作赋形思维的概念

2、写作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一):“重复”与“对比”

3、写作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二):“起、承、转、合”

4、文章的写作赋形思维的分析与评论

说 明:

(1)阐明写作赋形思维的概念、功能,指出赋形思维在写作过程中从写作主题立意到文章的文本的中介作用。

(2)着重阐明并演示“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

(3)揭示中国古代写作学中的“起、承、转、合”章法论的思维基因是“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的优化组合,消解“起、承、转、合”的八股僵化模式,将古典“起、承、转、合”章法理论推向现代化的转换。

(4)各进行一次文章的写作赋形思维分析与赋形思维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的赋形思维的。

(5)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赋形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赋形思维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三) 写作路径思维(一——四,8学时)

1、写作路径思维的概念

2、写作路径思维(一):因果思维操作模型(4)

3、写作路径思维(二):构成思维操作模型(4)

4、写作路径思维(三):过程思维操作模型(2)

5、写作路径思维(四):程度思维操作模型(2)

(四) 写作路径思维(五,4课时)

相似思维操作模型

(五) 写作路径思维(六):写作思维方法论(4)

理想的(深刻性、灵活性、充分性)思维品质素养和联想想象能力的路径思维操作的本质

文章的写作路径思维的分析与评论

说 明:

(1)阐明写作路径思维的概念、功能,指出写作路径思维是从赋形思维到文本思维的中介作用;

(2)着重阐明并演示六类18种具体赋形思维操作模型:A.因果思维:1、原因分析与综合,2、背景分析与综合,3、功能分析与综合、4、措施分析与综合;B.构成思维:5、类型分析与综合,6、结构分析与综合,7、层次分析与综合,8、尺度分析与综合;C.过程分析与综合:9、历史分析与综合,10、环节分析与综合;D.程度分析:11、性质强度分与综合,12、空间广度分析与综合,E.相似思维:13、异类他相似思维,14、同类他相似思维,15、空间自相似思维,16、时间自相似思维。F. 写作思维方法论:17、多角度分析与综合,18、多时机分析与综合。

(3)指出每种写作路径思维操作模型的写作思维功能;

(4)在路径思维操作模型教学中,重点是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的操作模型的讲解分析,难点是构成思维的操作模型的讲解与分析。

(5)指出了理想性思维品质和联想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之途。(二册教材第4章)

(6)各进行一次文章的写作路径思维分析与路径思维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写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的路径思维的。

(7)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路径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每种路径思维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六) 写作策略思维(2)

1、写作策略思维的概念

2、写作策略思维的操作模型:“协调”与“对抗”

3、文章的写作策略思维的分析与评论

说 明:

(1)阐明写作策略思维的概念、功能,指出策略思维在写作过程中从写作主题立意到文章的文本的作用;

(2)着重阐明并演示“协调”与“对抗”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

(3)各进行一次文章的写作策略思维分析与策略思维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策略思维的。

(4)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策略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策略思维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七) 写作文本思维(2)

1、写作文本思维

2、写作文本思维的操作模型(一):“渐近”与“平列”

3、文章的写作文本思维的分析与评论

说 明:

(1)阐明写作文本思维的概念、功能,指出文本思维在写作行文过程过程中作用。

(2)着重阐明并演示“渐近”与“平列”的文本思维操作模型,

(3)揭示写作行为思维中从赋形思维到文本思维的中介是路径思维这一本质。

(4)各进行一次文章的写作行文中的文本思维分析与写作行文中文本思维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行文的文本思维的。

(5)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文本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文本思维运用到作文行文措辞的实践训练中去。

(八) 写作主体的心理动力建构(2)

1、写作心理动力

2、写作心理动力的生成途径:“写作兴趣”与“写作意志”

3、“写作兴趣”与“写作意志”的生成途径

说 明:

(1)阐明写作心理动力的概念,指出在写作过程中的激励性、推动性重要作用。

(2)阐述“写作兴趣”与“写作意志”生成的基本原理:着重向学生讲明“写作与生存”、“写作与人生”、“写作与就业”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而煽动、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事业心。要把写作与生活、写作与生存发展、写作与人生和未来融统起来;要把写作与认识提升、思想提炼、情感丰富、心灵纯化融统起来。要实现此二者,最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写作课生重新认识,这就涉及到对写作的态度——对学业态度——对生活态度——对人生态度的矫正或改变的引导。进行自我的生涯设计和综合生活素质、能力训练。

(3)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大学学习内容的性质、视野、深度的特点的教育,克服大一学生那种“高中多努力,大学就放松了”、“大学是人生奋斗的终点”、

“大学该歇一歇”的休闲心理、懒散心理。保持一种健康旺盛紧张的良好学习心态。

(4)向学生进行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对写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写作经验,或向请作家学者向学生进行类似的报告会,让学生受到现身说法的启发作用。

(九) 写作主体的人格动力建构(2)

1、写作人格动力

2、人格与文格的关系

3、写作人格动力的生成途径:真、善、美人格心灵背景的建构

说 明:

(1)阐明写作人格心灵动力的概念,阐明写作文格与作者的人格的异质同构性,指出在写作主体人格在写作过程中的控制性、选择性作用。

(2)阐述真、善、美人格心灵背景的建构途径:进行读书、自我修炼的人格、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训练。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写作训练,都要贯穿对学生进行心灵引导一个基本思想:即“作文即是做人”、“作文需先做人”。以此展开为三个方面的设计:做人第一要诚实,第二要真诚,第三要认真。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努力,作文才写得有生气,有生命,才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

(3)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初入大学的学生,心灵深处存在一种的眼高手低、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情绪,形成一种在内的 “失望”、“苦恼”、“绝望”的“痛苦”情结。

(4)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念教化模式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已经使他们失去了思维个性,失去了想象力,失去敢于面对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观念作文、直线思维、浅表感受、空洞大话——基本上成了每个学生写文章的思维风格和语言模式。本课程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新思维教育,使他们能感自己所感、想自己所想,写作自己动心的对象。做到思维、情感、语言、文风的鲜明个性化。

(3)向学生进行写作人格对写作产生影响的写作经验,或向请作家学者向学生进行类似的报告会,让学生受到现身说法的启发作用。

(十) 写作主体的信息动力建构(2)

1、写作信息动力

2、写作信息动力的生成途径:“写作观察”、“写作阅读”、“阅历人生”

3、进行理想化“写作观察”、“写作阅读”、“阅历人生”的战略与方法。 说 明:

(1)阐明写作信息动力的概念;

(2)向学生讲清楚写作信息的获取在写作过程中的自信心、充实性的动力作用、功能;

(3)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动力建构的途径(阅读计划、研究计划、观察计划等)的确立。

(十一) 写作审美(4)

1、写作审美意识的本质:时空之自由感;

2、写作的时间之美——节奏;

3、写作的空间之美——境界;

4、写作过程中产生写作境界的方法;

5、写作过程中产生写作节奏的方法;

6、写者主体写作审美意识思维分析评论与培养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审美意识的本质,指出写作审美意识在写作过程中从写作主题立意到文章的行文措辞的重要控制作用;

(2)着重阐明“节奏”与“境界”的写作审美效果(文章美感)生成途径与方法;

(3)同时阐明“节奏”与“境界”的写作审美效果(文章美感)的相互转化的原理;

(4)进行文章的写作美学分析与写作审美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审美思维操作的。

(5)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审美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审美思维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十二) 写作文化(4)

1、写作文化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2、写作文化精神的感悟与把握途径

3、写作文化精神对写作行为(立意——行文)过程中的控制

4、写作文化意识与精神的分析评价与培养与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文化”的概念、结构及其时代人文精神的本质;

(2)在此基础之上,着重阐明写作文化的概念和理论是将抽象的写作行为转向当下的时代社会的具体的写作行为研究的重大转向,是使写作学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观念和方法的重大变革。

(3)着重阐明特定时代、地域的写作文化精神的生成途径与方法;

(4)指出写作文化精神和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立意到文章行文措辞重要控制作用;

(5)进行文章的写作文化精神分析与写作文化控制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文化精神的思维操作的。

(6)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审美文化精神的分析与评论,并将文化思维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十三) 网络写作(自学)

(十四) 写作感思(2)

1、写作感思

2、写作感思的思维环节;

3、信息刺激与文章胚胎生成;

4、价值评估与初期立意感思;

5、文体酌定与形式预期生成。

6、写作感思的分析与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感思、文章胚胎、价值评估、文体酌定的概念和功能;

(2)在此基础之上,着重阐明写作感思的广义灵感性质,以及初期立意思维的特征;

(3)阐明文章胚胎生成、价值评估、文体酌定过程中,写作人格心灵背景的控制机制;

(4)阐明文章胚胎生成、价值评估、文体酌定过程中,特定时代、地域写作文化精神的控制作用;

(5)进行文章的写作感思分析与写作感思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感思的思维操作的。

(6)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感思的分析与评论,并将写作感思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十五) 写作立意(4)

1、写作立意;

2、写作立意思维操作的操作技术;

3、立意思维中的写作智慧;

4、文章立意与文章标题;

5、立意思维和标题思维的分析与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主题、写作立意的概念和功能;

(2)阐明写作立意思维的理性思维的炼意性质,即初期立意思维(写作感思)的深化、开掘、升华;

(3)着重阐明新颖的具有创意的文章立意生成的写作思维操作技术(模型)规律;

(4)阐明写作立意思维中,写作人格心灵背景、写作空间境界感的控制作用;

(5)阐明写作立意中,特定时代、地域写作文化精神的视角控制作用;

(6)阐明文章标题与文章立意的内在联系和标题的写作文化精神控制;

(7)进行文章的写作立意分析与写作立意,以及文章标题制作的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立意和标题制作的思维操作的。

(8)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立意以及文章标题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写作立意和标题的思维操作技术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十六) 写作试思(2)

1、写作试思;

2、写作试思的过程;

3、文章基调的试思;

4、文章开笔的试思;

5、写作试思的写作智慧。

6、写作试思的分析与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试思、文章基调、文章开笔的概念和功能;

(2)阐明写作试思的行文准备状态性质;

(3)着重阐明文章基调和文章开笔的前提与条件;

(4)阐明写作试思思维中,特定时代、地域写作文化精神的视角控制作用,尤其是时间节奏美感的控制作用;

(5)进行文章的写作试思分析与写作试思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试思的思维操作的。

(6)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试思的分析与评论,并将写作试思思维操作技术运用到作文行文措辞实践中去。

(十七) 写作行文(4)

1、写作行文章法;

2、行文章法展开的思维操作技术;

3、生章措词行文思维操作;

4、写作措词行文思维分析与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行文章法的概念和功能;

(2)阐明写作行文章法的行文思路性;

(3)着重阐明行文章法展开的赋形思维和路径思维的操作模型;

(4)进行写作行文章法展开的思维分析与写作行文章法思维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行文章法的思维操作的。

(5)学生对文章进行章法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写作行文章法思维操作技术运用到作文行文措辞实践中去。

(十九) 写作措词(4)

1、写作措词;

2、生句措词行文思维操作:从基本语义到功能语义的生成;

3、生段措词行文思维操作

4、生章措词行文思维操作;

5、生篇措词行文思维操作;

6、措词行文的写作智慧控制;

6、写作措词行文思维分析与训练

说 明:

(1)阐明写作行文的概念和功能;

(2)阐明写作行文的内部语言外化性、语境性本质;

(3)着重阐明生句行文、生段行文、生章行文、生篇行文的思维操作模型、技术;

(4)阐明写作行文思维中,特定时代、地域写作文化精神的视角控制作用;

(5)阐明写作行文思维中,特定时代、地域写作禁忌的制约障碍作用;

(6)进行写作行文思维的分析与写作行文思维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行文的思维操作的。

(6)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行文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将写作行文思维操作技术运用到作文行文措辞实践中去。

(二十) 写作完善(4)

1、文章修改、;

2、文章清誊(编辑);

3、文章修改与文章清誊(编辑)的训练。

说 明:

(1)阐明文章修改、文章清誊(编辑)的概念和功能、意义;

(2)阐明文章修改的智慧;

(3)阐明文章修改的原则与步骤;

(4)阐明不同文体的文章修改重点;

(5)阐明文章清誊(编辑)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操作;

(6)阐明文章清誊(编辑)的文面布白美美的审美规律与操作技术

(7)阐明文章清誊(编辑)的书法美的审美规律与操作技术

(8)进行文章修改、文章清誊(编辑)的分析与文章修改、文章清誊(编辑)经验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文章修改、文章清誊(编辑)思维操作的。

(9)学生对文章进行文章修改、文章清誊(编辑)的分析与评论,并将文章修改、文章清誊(编辑)思维操作技术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前期课程: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高等写作学引论;

2、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当代作文教学原理的先行课、写作学选修课、毕业论文写作。

四、考试方式

1、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70%;

2、中期:开卷考试,张总成绩的20%;

3、平时:作文或作业,占总成绩的10%;

4、考试内容:理论和实践各占50%。

五、参考书目(25种)

1、国外著名写作学专著教材(5种):

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秦穗等编:《实用英语作文》,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刘上扶:《英语写作论》,广西大学出版社,1998.

刘锡庆主编:《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唐纳德·麦奎得、罗伯特·阿特温:《写作中的思维训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中国写作学史著作(3种):

王志彬主编:《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潘新和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陈福宁著:《中国文章史要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国当代写作学理论专著(7种)

周淼龙著:《现代写作论稿》,天津人民出版射,2000.

陶嘉炜著:《写作与文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8.

杨广敏著:《文章文化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任遂虎等:《文体价值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马正平著:《写的智慧》(1——5卷)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 马正平等:《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1.

4、中国当代写作教材(10种):

马正平编著:《高等写作学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刘海涛编著:《现代读写说:高师写作学新稿》,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张传真著:《写作操作技巧》,北京:军谊出版社,2000.

周德仓主编:《写作素质训练教程》,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于占鲲、李白坚、沈汉达:《题型写作教程》,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温振宇著:《章法学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陈福宁著:《文章学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