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带解析(1)

3.“l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l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l914年有l69家,l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B.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5.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2.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

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A.谭嗣同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6.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布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这个命令发布于

A.九一八事变时 B.双十二事变时 C.七七事变时 D.八一三事变时

7.右图是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签订无条件投

降书的场景,与这种情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

B.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D.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5.日本早在1931年就对中国发动了侵略,而我们却把“七七

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进程

C.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日 D.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1.张学良的传记公布于世后,引起海内外华人极大的关注,这主

要是因为张将军曾经是

A.九一八事变的见证者 B.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

C.重庆谈判的参与者 D.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12.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卢沟桥战役

1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下列哪次事件后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七七事变 18.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说: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这种暴行发生在

A.南京 B.济南 C.上海 D.广州

3.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B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4.“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D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 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下列观点,出自严复的《天演论》的是( A )

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④“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开始施行。历史上,哪一次禁毒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

A.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本试题联系当前热点——“首部《禁毒法》开始实施”,引出对近代历史上著名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壮举的考查,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虎门销烟意义的理解掌握。试题设计较为巧妙,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突出了历史学习联系实际生活的必要性。答案:A。

“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炝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 )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解析:试题通过相关俗语,对近代中国社会倍受鸦片毒害的惨痛的历史的展现,突出考查学生对当今现实中对毒品的危害的认识。注意所选俗语突出了对鸦片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的描绘。答案:A。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被迫割让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此题突出对《南京条约》地位的认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的领土是香港岛。答案:A。

“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伙殖民强盗攻陷北京,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右图就是他们罪行的铁证。这伙殖民强盗是 (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解析:本试题图文并茂,考查关于“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历史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英法联军,而所选图片(圆明园遗迹)正是这伙殖民强盗的罪行的铁证。答案:C。

2.(2008四川省甘玫州)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

是 ( )

A.俄国 B.英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解析:本试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这一事实,引出这三件国宝流落国外的那段惨痛的历史──火烧圆明园。而罪魁祸首就是英法联军。答案:C。

3.(2008南京市)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解析:注意关键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及对马克思话语的理解,俄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暗指俄国是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列强。它是在“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通过趁火打劫、威逼胁迫等手段获取了大片领土的。答案:D。

4.(2008盐城市)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列强

是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俄国在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多达150多万平方千米,居列强之首。答案:C。

左宗棠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 )

A.西藏 B.库页岛 C.台湾 D.新疆

解析:本题考查对左宗棠历史功绩的掌握情况,19世纪中后期,中亚的浩罕国派阿古柏侵占了新疆的南北地区,清政府钦差大臣左宗棠在新疆人民的支持下,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打败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的广大地区。答案选B。

下列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的人物有:( )

①郑成功 ②戚继光 ③康熙帝 ④左宗棠 ⑤郑和 ⑥张骞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⑥ 解析: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在考查重要历史人物的同时考查相关的历史事件,侧重于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者收了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冠保卫东南沿海地区,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左宗棠抗击阿古柏和沙俄的侵略收复新疆,这四个人物的事迹都符合题干要求。而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则主要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应该排除。因此答案为B。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则材料都:( )

A.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D.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解析:“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首诗歌颂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人们为了哀悼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与敌舰相撞坠海身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两则材料都歌颂了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答案选D。

下图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点的代号是( )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同时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命题的一大趋势。分析题干要求解决的问题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地点是哪里?通过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一地点是威海卫。但是同时要求同学们能够从地图中找出这一地点,只要注重了图文结合的学习,很容易判断这一地点是D。因此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中,注重图文结合的掌握。答案:D。

与中英《南京条约》比较,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通商口岸 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两大条约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两大条约的具体内容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都是共有。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独有的。答案:D。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邓世昌 D.徐骧

解析:此挽联直接来自课本,在邓世昌图片下面,因此在学习重要注意图文结合的学习,同时注意课本的小字部分资料的说明。答案C。

《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 B.建教堂 C.办工厂 D.设使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辛丑条约》内容的掌握情况。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答案:D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郊民巷建造住宅

B.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

D.1919年6月,《申报》报道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综合选择题,综合考查了《辛丑条约》、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观四个选项,由于1901年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A项是错误的。答案:A

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19世纪末期,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义和团运动爆发,他们到处打击外国传教士和外国的侵略势力,威胁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八国联军决定出兵中国进行镇压,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课本内容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完全听命于帝国主义列强,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知识的比较能力。结合所学过的三个条约的内容可知,三个条约都涉及到赔款内容,其中《南京条约》2100万元;《马关条约》2亿两;《辛丑条约》4.5亿两。答案:B

170年前,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被迫签订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解析:考查内容识记,简单题,通过计算,2012-70=1842 1842年正是《南京条约》签订时间,A是1895年甲午中午中日战争,B为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签订的,C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

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是要(B)

A.创办民用企业 B.创办军事工业

C.派遣留学生 D.创办新式学校

解析:洋务运动之所以办“洋务”其理论依据就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生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练兵、制器),以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统治。这是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据此判断其核心内容是B。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办的民用工业是( B )

A.安庆内军械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因为正确的选项必然是洋务运动开办的民用工业。A、C、D项是洋务派在“自强”口号下开办的军事工业,因此可以排除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解析:从题干中李鸿章的话中的“练兵”“海军”可以得知这与洋务运动有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进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理论上宣告破产。因此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D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解析]题干中梁启超所说的“甲午战败割台湾”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这一时期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将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到了一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B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解析]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时由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政令中宣布设立的。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最终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下去,因此戊戌变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A )

.篡夺革命果实 B.镇压二次革命 C.出卖了维新派 D.公然复辟帝制 解析:本试题设计巧妙,由一副对联引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丑恶嘴脸的再认识。袁世凯假革命、真复辟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唾骂,其所作所为确实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

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是( C )

A.南京 B.上海 C.武昌 D.广州 解析:本试题考查武昌起义的相关基础知识。首先要明确,辛亥革命是以武昌起义作为开始的,而后在判定其地点——武昌。答案:C。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下他没有直接参加的革命活动是( C)

A.成立兴中会 B.组建同盟会 C.发动武昌起义 D.建立中华民国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思考,A、B、D所示的革命活动,孙中山都参加了。答案:C。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的领导者是( C )

A.洪秀全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解析:本试题要注意思考的顺序应该是,先明确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革命就是辛亥革命,再确定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即是孙中山。也可用排除法来思考作答。洪秀全领导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领导的是戊戌变法,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们均与辛亥革命无关。答案:C。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B)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解析:本试题是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基础知识(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的考查。答案很明显,即是:B。

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试题是一识图材料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依据图片材料,从中再现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做出相应的判断。图片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物和一个杂志的内容,根据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考虑,他们显然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答案:D。

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 )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 )

A.民主与科学 B.民主与法制 C.民主与自由 D.博爱与人权

解析:上面的3、4两题都是考查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这一知识的。民主与科学是《新青年》杂志提出的口号,也被陈独秀等人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答案:3.C、4.A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的背景下发起的

B.《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C.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本题是对新文化运动知识较为全面的考查,要求我们从中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思考时,要逐项分析,字斟句酌,细细品味。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答案:C。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解析:本试题是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的考查。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科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学习,而新文化运动则属于思想方面的大解放。由此可见,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应该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答案:A。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维新变法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或主张的掌握。另外,要注意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答案:A。

“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过类似思想主张(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试题妙在把当今中国提倡的道德标准之一的“八荣八耻”中相关内容,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历史学科的作用。答案:D。

初二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A.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B.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本试题是一情景式选择题,它设置了一个探究课堂的情景,让考生融入其中,参与其中,通过对选项观点的理解分析,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本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做,通过分析,ABC三项均与历史史实不符合,而D项的说法错误。答案:D。

1919年,小林在北京看到这样一个场面:一群学生手举着旗帜和横幅,上面写着“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进行游行示威,请问这一场景应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B

A.九一八事变 B.五四运动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学会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时间“1919年”和标语“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我们即可断定此事件为五四运动。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属于沪浙(上海、浙江)红色旅游区的主题是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解析:本题从时政切入考查中共一大,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沪浙(上海、浙江)红色旅游区的主题,应当依据该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确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改在浙江嘉兴举行,中共一大标志着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因此A最为恰当。答案:A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把五四运动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背景中。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以开国大典宣告胜利结束,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北京天安门。答案:B。

“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此电文反映了1919年哪一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此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根据题干中电文的内容“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和时间“1919年”即可得出答案。答案:C

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独立团一营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平型关大捷的战斗情景 B.淮海战役的战斗情景

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 D.百团大战的战斗情景

解析:此题再现了历史情境,考查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北伐过程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因此答案为C。

小明同学是惠州人,他自豪地说:我家乡有一位名人,是率领“铁军”独立团屡建战功的北伐名将。请指出他是谁

A.叶挺 B.贺龙 C.廖促恺 D.彭德怀

解析:此题结合当地地方史,考查北伐中叶挺独立团的相关史实。叶挺独立团因为作战勇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使敌军败退武昌,被称为铁军。所以题干中所提的名将为叶挺。

答案:A

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大陆,在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我们应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求同存异,创造双赢。”打开历史的闸门,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了: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此题结合时政热点,考查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使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即北伐运动。

答案:B

下列事件中,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是:

①成立山西牺盟会 ②打败吴佩孚、孙传芳 ③建立黄埔军校 ④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关国共合作的历史史实。其中①属于山西地方教材内容,山西牺盟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境内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建立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②打败吴佩孚、孙传芳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的打击对象;③建立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果,为进行北伐战争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④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结果。

答案:B

我们的人民军队诞生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又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我们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八·一”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解析:题干创设了一种情景,转而提出情境中涉及到的人民军队诞生的事件。根据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答案:C。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该诗句反映的是80年前的某个历史事件。下列表述与这个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

A.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B.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解析:此题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是一句诗歌,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井冈山、主力形成。链接课本在井冈山形成的主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答案:A。

每年的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是为了纪念(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胜利

解析:本题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古今相通,今天的时事有它的历史渊源。8月1日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因为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答案:B。

首先举起右图所示的军旗,是在(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井冈山会师

解析:右图直接来自课本,因此提醒同学们注意图文结合的学习。这一军旗是井冈山会师后,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军旗。故答案:D。

小明为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B.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D.改革开放的窗口

解析:本题解决的关键是为井冈山撰写宣传语,分析备选项与井冈山相关的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B。

井冈山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只队伍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周恩来、朱德 C.朱德、陈毅 D.毛泽东、朱德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属于记忆层面的考查。井冈山会师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答案: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 )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革命道路的开始的标志。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从此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答案: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解析: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以长征的历程为背景而创作。诗词涉及到长征途中众多历史事件。“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在这里取了强度大渡河飞度泸定桥的胜利。答案:D。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解析:本题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在学习中注意事件与意义的对照掌握。同时提醒同学们,对于此类知识的掌握,如备选项中的几次重要会议,最好通过列表比较掌握,这样既准确又牢固,以便于应对综合题目的考查。

答案:B。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材料提供的是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该密电反映了不抵抗政策,而此政策是最终导致了沈阳以及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而沈阳的行动指的是日军在1931年9月18日夜,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进攻东北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此事件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答案:A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先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而这一时期的歌曲,也恰恰反映了这一主题,目的是为了鼓舞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英勇抗战。答案:D

右图这则新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表明日本把侵略魔爪再度伸向了中国东北

B.是逼蒋介石抗日的爱国行动

C.标志着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图片的掌握情况。回忆课本内容或者从新闻中的“张杨”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报道的事件是西安事变,而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逼蒋介石抗日的爱国行动。答案:B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与周恩来有关的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参加了西安事变和平谈判和重庆谈判,而没有参与秋收起义。答案:D

5.(2008年贵州省贵阳市)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的大举侵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下降为中国社会的次要矛盾,正是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目的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答案:B

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因为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答案:C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下列哪次事件后?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七七事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七七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答案:A

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的识别能力。只要看到图片中的“新四军”,就可以联想到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后,根据两党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答案:B

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②都是在中共的努力下促成的 ③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④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矛盾的解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答组合类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当时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面对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因此①是错误的,因为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因此带有①的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D

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解析:此题为图片式选择题,侧重考查读图、识图能力。仔细观察图片,这是一战争形势图,其战争核心围绕台儿庄展开,结合提供的4个选项,A是正确的。

4.(2008·江苏淮安)下列属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战役有:

①平型关战役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判断能力,根据题意,可以先排除不属于抗战时期的辽沈战役,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指挥的抗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不属于八路军领导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都是八路军指挥取得的重大胜利,①③是正确的。

答案:C。

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判断能力,不同时期的军队名称不同,所穿的服装也不同。观察图片,臂章是新四军、八路军字样,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

答案:B。

下列对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中共“七大”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分析四个选项,选项A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方针,选项B、C属于中共七大的内容,选项D属于中共七大召开的意义,由此确定A是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曾经屡遭失败,这一局面彻底扭转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胜利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重大事件理解辨析能力。此题容易错选C。最关键的是审好题,彻底扭转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斗争的屡败局面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真正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B项是正确的。

1945年8月,人们的目光聚焦重庆。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

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C.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D.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知1945年8月,发生在重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答案:B

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重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史实要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四个城市,而这四个城市中与“双十协定”有关的是重庆市,答案:D

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图1、图2两幅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解析: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在解放战中的作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据此分析,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反攻转入战略决战。答案:D。

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①挺进大别山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解决的方法是选基法。根据课本基础知识学习我们知道,刘邓大军停经大别山,因此正确选项必含有①。据此排除了B、D。在此基础上分析②③,辽沈战役是林彪、罗荣桓发起的。因此②不正确。答案:C。

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A.三大战役的结束 B.人民解放占领南京

C.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D.西藏的和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重在考查渡江战役的结果。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答案:B

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图1、图2两幅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图1 刘邓大军千里跃

进大别山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图2 三大战役示意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解放战争中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历史作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使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因此由两幅图得出的最恰当的信息为“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答案:D

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解析:此题是一道综合性选择题,考查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的同时,注重考查归纳能力和比较能力。刘邓挺进大别山,所以(1)肯定是正确的,而含(1)的选项只有A和B。

(2)是由林彪、罗荣桓指挥的,因此排除A,答案为B。

右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密切相关。该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本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从选项中各个战役的名称,即可得出答案为平津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答案:A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

A.百团大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是一道材料式的选择题,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由“百万雄师过大江”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渡江战役。答案:D

山东蓬莱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援前线所经过的战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有关的城镇和村庄的地名。由此可判断,他支援过下列哪次战役

A.台儿庄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此题在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考查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首先排除。可以从三大战役的名称来确定战役发生的地理范围,还可以通过观察《三大战役示意图》得出涉及山东、安徽、江苏三省的战役,即淮海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对于原因的分析主要立足于内因和外因去分析,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是外因,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都属于内因,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是错误的原因。所以,就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了。答案: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诞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民族资本家。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是:

A.方举赞 B.陈启沅 C.张謇 D.孙英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即张謇和实业救国口号,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都没有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这样根据识记的内容就知道正确答案了。答案:C

“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不属于五四运动的口号为: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实业救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不同时期提出的口号是考试中常考的内容。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洋务运动的自强和求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萌芽发展时期的张謇实业救国口号。

答案:D

右图是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页。对

图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

①中国当时教学中已经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②当时中国已经使用电话,但并不普及③电话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解答序号类的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本题最容易排除的是④,因为近几年我国的电话才走进千家万户。这样就排除了A和B。再来观察C和D选项的差别在于①,根据题干可知右图是当时教科书的内容,所以①是正确的。答案:C

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

解析:此题以电视剧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民国政府”颁布法令肯定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只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解题关键在于“辛亥革命革命后”,这一时间限定语。这一时期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均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答案:B。

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是的主张出自:

A.《各国律例》 B.《康輶行纪》

C.《海国图志》 D.《文学革命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主要作品,结合课本知识可知,魏源是道光、咸丰年间的著名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出自于他的《海国图志》一书,这也是他编撰此书的目的。答案:C

4.(2008年江西省)“它是1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它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部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译著《天演论》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鲁迅的《狂人日记》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思想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是严复通过阅读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得出的

结论,出自于他译著的最著名的作品──《天演论》。

1909年全线通车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担任这条铁路建设的总工程师是:

A.詹天佑 B.侯德榜 C.张骞 D.范旭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到1909年通车。答案:A

2.(2008年山西省)研制出世界先进的制碱工艺,打破西方国家对碱业的垄断,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 B.张謇 C.詹天佑 D.茅以升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成就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并发明 “侯氏制碱法”。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了碱业的垄断。答案:A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台唱》

C.《国际歌》 D.《英雄交响曲》

解析:本命题切近学生生活实际。歌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还是我们每周一升旗的时候经常唱起的。可直接判断答案:A。

2.(2008·广东汕头)与图一所描绘的内容有关的人物是( )

A.张謇 B.魏源 C.詹天佑 D.侯德榜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提取图片中含有的文字信息,“人”字形路轨平面图、“京张铁路”“青龙桥站”,这些信息就是解题的关键点。通过这些信息链接课本,即可判断与此信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詹天佑。

3.(2008·广东汕头)右图为“科举考生看榜图”,这样的场

景最终消失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末

解析:图片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实质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废除。分析题干和图片,提供的利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科举考生看榜图,反映了当时国家实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命题者提出的问题是这种制度的废除,链接课本,科举制度的废除在1905年,应该是清朝末年。

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的有( )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②其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此类题目解决的方法一般是选基法结合排除法。观察备选项的设置,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判断④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回顾课本可知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因此北京大学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含有④的排除。

答案:B。

《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要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抗日救亡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时间。命题者告诉我们《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激励我们„„民族危难之时„„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据上述几个片段即可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