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1]。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一、地理核心素�B体系的构建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确立四个一级指标及各自的二级指标。   1.区域认知   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   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综合思维的二级指标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释。   3.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当地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保护自己,防避自然灾害。③能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观测、数据记录,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④在社会生活中,能关注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人地观念   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人地观念直接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和导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地观念的培养,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能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②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体现   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江苏高考的“前奏”,每年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试卷的出题思路、考查重点、难易程度等都会成为讨论的焦点。纵观本校近五年来的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不少优秀学生在地理这门学科上栽了跟头,与4A失之交臂。仔细分析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拟卷人命题的重要依据。   1.区域认知:地学人眼中独特的世界   区域是认知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而不同区域在空间位置、外部形态、内部联系和结构特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   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在区域认知上,紧跟社会热点,推陈出新;注重基础,选取代表性区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经纬度位置、大陆轮廓、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进行区域判读。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十分灵活,让人眼前一亮。例如,选择题第5题,用微信登录界面的地球影像图,通过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让学生推测图片拍摄时间及风带名称。第6题从大陆形态、纬度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判读所处半球及风带,进而分析大陆两岸的洋流类型。第29题通过对黄河形状、黄土分布位置、流域界限的分析,定位到黄土高原,从而很容易选出河流含沙量增大这个答案。   可见,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通过拟卷人独特的区域视角,不仅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还融入社会热点元素,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区域认知、区域对比的能力,从而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独有魅力。   2.综合思维:地学人脑中复杂的世界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另一个特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城市、交通、人口、文化等不同的组合排列构成了地学人脑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决策。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并从多角度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   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13~14题引入“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概念,通过图形描述不同年份在不同方向上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让学生从光照、降水、地形、土壤等角度综合分析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1999―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变化的人为原因。第15~16题以“皖电东送”为背景,让学生从矿产、交通运输、市场、工业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安徽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地理条件,并研究该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综合题41题中,通过冷暖锋交汇时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冷锋过境时气温、气压、雨区位置等变化情况,并探究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可能给我国南方带来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3.地理实践:地学人脚下真实的世界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地理实践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探讨、地图绘制、地理实验,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都属于地理实践。由于考试受限于场地因素,地理实践能力不能通过现场实践考察,一般通过场景模拟的形式进行。   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9~10题通过创设“某道路照明景观图”的场景,配上真实的道路路灯图片,让学生思考太阳能电池板倾斜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能量来源。第19~20题以城市规划为切入点,让学生扮演“市长”角色,根据该市盛行风向和已有条件,尝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城市通风廊道。第44题直接让学生置身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材料一通过地形、河流、降水、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等描述,为学生营造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环境。在图20中人工经济林符合生态系统的提示下,第3问让学生讨论林下种植茶树、咖啡、草药、草果等建立起多层次人工经济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好处。   在对地理实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中,不同省份命题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多数是以本省区独特的地理事物为切入点。但近几年来这些彰显地方特色的地理实践题目切入口逐渐变窄,形式单一,内容有限,建议可从地理实验设计、绘图技能、地理实验观察等角度进行考查,使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角度更加全面。   4.人地观念:地学人心中和谐的世界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正确人地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江苏�W业水平测试很注重对人地观的考查。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26题介绍了薰衣草耐旱、怕湿、喜日照的生长习性,除原产地普罗旺斯外,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也有广泛种植。在介绍完薰衣草的背景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我国新疆广泛种植,会引发怎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结合新疆地区气候特征及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判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意识。第27~28题提出“地球生态超载日”概念,通过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原因,让学生产生资源危机意识,进而思考整改措施。   在实际教学中,人地观应贯穿每一堂地理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学会包容,懂得珍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