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的本色(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回归生活的本色(700字)作文

浩瀚的大海,离不开水流的奔腾不息;美好的春天,离不开小草破土生长。曼妙精彩的未来,离不开万事万物的滋润。我们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前提是回归生活的本色。 回归生活的本色,自强不息,是开创大业的基石。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从此,勾践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立志复仇雪国耻,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正是因为他回归生活的本色,勾践才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新霸王。 回归生活的本色,乐于助人,让爱心洒满人间。比尔盖茨,他在事业成功之余,也不忘回归生活的本色,投身于慈善事业。他和他的妻子melinda已经捐赠了34。6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都受益。到今天为止,盖茨和他的妻子melindagates建立的基金已经将17。3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9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由此可见,比尔盖茨回归生活的本色,用慈善之心温暖自己,感动别人。 回归生活的本色,重头再来,重塑新自我。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时十二年,在双目失明之后,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使命。十年期间先后六渡日本。最后一次,才获得成功。前面五次,他不都是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重新开始吗?如果就此止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怎会在日本得以广为流传呢? 回归生活的本色吧!即使,回归生活的本色无可奈何、饱受沧桑、伤痕累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教训、敢于接受挑战。回归生活的本色就是迈向成功的起点!高三:伍东莹

篇一:生活——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生活——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教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习作,不求新奇,但求真实;不求高大,但求真情。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

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可能都有真实的方法原型,还要有许多间接方法,特别是根据现在的课标要求,学生还要写些想象作文,因此,教师就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例如,去年秋天,正值菊花盛开的时候,笔者想上一节以《校园里的菊花》为题的作文。为了写好这篇作文,笔者组织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菊花。观察后,在与学生讨论交流时,有学生这样说道:“校园里的菊花盆虽然是瓦制的,看起来特别粗糙,泥土也和田野里的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们从花盆与泥土的身上看到了菊花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模拟方法可以为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服务,但是却不能取代学生真实的生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当做到读写并重。这是长期以来读写结合的基本观点。最近,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阅读教学应当指向习作,指向语言表达。传统观念说的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发展观点说的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一、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只是吸收作者的观念,在吸收的同时还要学会表达。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却不然,读书很好的学生,写作却并不怎么好。宋朝一个学者说过,万卷书谁不读?但下笔未必都有神。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阅读是吸收了,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感受,没有相应的技巧就表达不出来。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这个过程是吸收,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随笔„„这既是吸收,又是表达,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目的。

例如,著名儿童作家金波写的《乌丢丢的奇遇》是一本中国版的《爱的教育》。笔者把它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在班里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一开始,学生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复述和对人物的感性分析上。之后,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评论家的文章给学生读,这次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局限。他们通过二次甚至多次阅读,领悟了这本书真正的教育意义。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结果学生写出了多种形式的读后感,有诗歌、随感、续写„„一位学生写到:“爱,只有爱,才是生命的本真。没有爱的灵魂是孤独的,没有爱的灵魂是苍白的,没有爱的灵魂是死水一潭。怀揣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一路追寻生命的本真。”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生命中不仅仅要去爱,去感受,去享受,更要知道该爱什么,不该爱什么,该享受什么,不该享受什么。正因为懂得回报,生命

才更加美丽,让人感动。”这些诗一般的语言都源自孩子们真真切切的读书体验。这种深层次的阅读,使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得到增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有位专家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学生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位,对其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形成也有较大的作用。

二、强调“语文课堂必练笔”。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是老师讲解多,学生说话多,重视口语,轻视练笔,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之后,难以形成践行能力,这也是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在这方面注重了改进,在课堂上总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笔头训练。

作文,是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以自己的语言积淀和自己感受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众说”、“他说”的趋势,开放思维的途径,“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课标语)然而,这种倾吐表达,还要靠教师指导学生开阔思路和培养表达技能。

三、从无意开始,童笔写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小学生涉世不深,社会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尚待加强,所以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倾吐,首先是从无意开始,用自己的思想说话。例如,学生描写长城,不会用“蜿蜒”描述,而是把它描述成“像蛇一样”,我们不要把它视为“不生动、不形象、不确切”。又如,学生描写小草,他会这样写:“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东瞧瞧,西看看,噢,春天来了。”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且很富有童趣,教师应该予以表扬,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四、走向有意提高,童笔悟真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作文就是言语的文本表现,只有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才能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处于无拘无束的表达阶段,还应引导他们从无意开始进入有意领悟,让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指出语言表达不要过多,但是不等于不作语言表达方法的要求。从整个小学阶段来看,重点应放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学习,如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的选择和运用。在平时的阅读中,要让学生积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富有哲理、意韵深厚的句子”以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此外,还要让学生初步学习一些文章结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会从“稚性”走向“理性”。

篇二: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邹士萍

内容摘要: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文字表达的统一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引领学生积累、思考、练笔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作文 勤积累 勤思考 勤练笔

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儿童的年龄特点。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为了设计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为了熟悉教学对象。违背语言发展规律去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离开学生年龄特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决不会引起儿童的写作兴趣,更无法去保证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在长期的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以“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为突破口循序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勤积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⒈大量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达到145万字以上。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而且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时,我总是非常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每学期我除了定期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外,还让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来几本图书,在班上组建图书角(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实行资源共享,解决学生书不够读的问题。其次,我利用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指导阅读,教给学生阅

读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妙段摘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读书时思考:文章妙在那里,自己有什么感受,把内心涌动的话语写下来。对于一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及精彩片段甚至让他们熟记成诵。

根据写作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的作文前,我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体会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此外,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展评,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西游记”、“成语大擂台”、“小小辩论会”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训练久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库就会不断充实,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时运用语言自然会得心应手。 ⒉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观察是从认识事物开始的,任何事物通过观察充分感知,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才能使儿童所获得的知识鲜明、具体,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尽管学生生活中随时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常对周围大量的人事、景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积累素材。因此他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事物在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表象,作文时就无话可写或写不具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并教给有关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因此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采集素材。创建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起一种多渠道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中积累写作素材,而不是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组织学生去看街心公园的喷水池,观察雷雨前天气的变化,欣赏度假村的美景。双休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上街搜捕错别字、广告用语、店名。春节期间让学生搜集春联。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情况,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名人,逢年过节给外地返乡亲友做小导游,介绍家乡新

貌。防“非典”期间,要求学生做小记者采访家人或邻居对“非典”症状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等。这样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在情境中表达,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勤思考——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积累再多也与写作无补,充其量只是一部辞典而已。”写作必须在语言和事实之间寻找到一种结合,这种结合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感悟、想象和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与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联想,我们要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的事物有“神”。如观察秋天的枫叶,可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学生得到启发后会联想到一个个张开的手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只只翻飞的蝴蝶等。

引导观察时要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明确观察的顺序,掌握观察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从“质”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从而去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平时,可组织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聊聊自己的见闻,学生的自我观察体验可通过交流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见闻交流会来实现反馈和分享。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自己的发现是很有趣的。他们往往会忘了往日回答问题时的羞怯,讲得绘声绘色。这样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在脑海里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全班一起分享通过观察得来的材料,而且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

在引导阅读时,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思考写人的作文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一个事物,写一件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等。在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佳作赏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表达感情的。

三、勤练笔——形成写作能力的保证

“实践出真知。”在引导学生勤积累、勤思考的基础上,还必须勤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只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许多练笔的机会。

⒈“一课一练”的片段训练。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

有层次,描写尽可能准确生动,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帐,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小片断,尽管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

貌。防“非典”期间,要求学生做小记者采访家人或邻居对“非典”症状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等。这样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在情境中表达,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勤思考——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积累再多也与写作无补,充其量只是一部辞典而已。”写作必须在语言和事实之间寻找到一种结合,这种结合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感悟、想象和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与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联想,我们要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的事物有“神”。如观察秋天的枫叶,可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学生得到启发后会联想到一个个张开的手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只只翻飞的蝴蝶等。

引导观察时要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明确观察的顺序,掌握观察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从“质”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从而去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平时,可组织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聊聊自己的见闻,学生的自我观察体验可通过交流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见闻交流会来实现反馈和分享。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自己的发现是很有趣的。他们往往会忘了往日回答问题时的羞怯,讲得绘声绘色。这样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在脑海里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全班一起分享通过观察得来的材料,而且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

在引导阅读时,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思考写人的作文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一个事物,写一件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等。在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佳作赏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表达感情的。

三、勤练笔——形成写作能力的保证

“实践出真知。”在引导学生勤积累、勤思考的基础上,还必须勤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只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许多练笔的机会。

⒈“一课一练”的片段训练。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

有层次,描写尽可能准确生动,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帐,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小片断,尽管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

下页 余下全文篇三:放飞童心,让作文回归生活

放飞童心,让作文回归生活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回归 生活 自然 作文 兴趣 一、 放飞童心,让作文简单化

每当上作文课,都是许多同学最纠结的时候。许多学生只能对着作文题目发呆,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与其绞尽脑汁的指导学生遵循何种模式进行作文,不如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生作文之难,难在源头——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表,无米下锅;抑或有话不敢写,有情不敢表,有米不敢下锅,生怕做出一锅生饭。试想,在这样的习作心理下,学生能敢于动笔,乐于表达吗?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吗?朱熹曾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来自哪儿?就这样,一个帮助学生摆脱习作苦恼的构想在我心头升起:让儿童作文回归生活和自然的本源,教师遵循儿童的各年龄阶段

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在儿童世界引导孩子寻找、开发和利用习作资源。让习作成为学生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用童言、童心去写童真、童趣,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用一句于文正老师的话来说:处处留心皆作文,就看你用心没用心。

二、回归生活——作文内容生活化自然化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学生确实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万里为文始佳”的道理。

2、以实践为依托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小组成员常常结合教材开展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更大空间时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介绍了一些养花的经验。成员们及时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关于养花的文字资料,还让他们去植物园听花农讲

养花的知识,观察农养花的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积累养花的经验。举办赏花和习作比赛,交流养花经验,描绘花的特点。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学生扮演一些社会角色。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感悟人生真谛。在写《今天我当家》一文时,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回家扮演父母的角色,打扫卫生,清洗衣服,买菜做饭,照顾老人„„在劳动中,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和无私的爱。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习作素材,不但使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能写出新意。

三、让作文课飘出浓浓的“生活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著名作家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1、丰富活动——激发创作欲望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天上课前五分钟,我常常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话题,通常采用“聊天”的形式指导。例如在六年级即将毕业的日子里,全班同学都在紧张和不舍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谈这段

日子里的感受,并要求学生用笔把它写下来,用他们的眼睛和内心记录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同时,在语文课上,我利用教学资源有意识地搞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来激发他们“乐写”的兴趣。

2、张扬个性——鼓励真情流露

学生的生活空间除了学校,还有家庭,而且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给予了孩子温暖、给予了孩子亲情,滋生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和难忘的记忆„„因此我让学生写写《我们一家子》、《今天我生日》等等。习作成了孩子们积蓄情愫,放飞语言的磁场,也给我开启了一扇扇心灵的窗口,让我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渴望和家长的教育观念。

3、给予自由——放飞想象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习作回归生活和自然”教学中,我们把自由权还给学生,充分地给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不拘一格的去描绘心中的五彩世界。如科幻作文、学编童话、续编故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文内容,学生带着无拘无束的心情走进故事中去,一篇篇美文便纷至沓来。

4、指导阅读——感受“厚积薄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全国著名教师于文正老师说过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四、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呢?要引导每个学生张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开启体味生活的心灵之窗。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此,我们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记得开学初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作文契机。于是,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作文题目”。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坐在孩子们中间,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镜头。那一次,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比赛才刚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作文本来,投入到写作中。教室里,只能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环视教室,发现就连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写,一边微笑,好象有写

下页篇四:生态语文回归本色

生态语文回归本色

生态课堂呈现的就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学生所喜爱的,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学生所向往的。因此,我们努力思考和探索为学生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意在让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生命的生长姿态。

一、生态课堂,还语文“真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凸显学生地位的地方。学习是个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真情投入的,因此,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成为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他们说着孩子话,做着孩子事,流露出的是真情,我们理解儿童,亲近童心,尊重作为儿童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发展。我们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实施教学,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那么,课堂上的学生就会像一株株百草园中灿烂的花儿一样自然成长、自然开放,绽放出生命的光与彩。

二、生态课堂,还语文“朴实”

几年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曾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走了不少弯路。课堂形式花哨,语文内容被淡化。我们在听公开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者一会儿让学生欣赏动画,一会儿做游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懵懂茫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如《晚上的“太阳”》

一文中,让学生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反射油灯灯光的用意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把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课上让学生用

“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调动学生的体验来理解爱迪生的用意,感悟爱迪生的聪明,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我们看到的课堂,没有人工的刻意雕琢,就像一汩汩活泼泼的流水,自然灵动,朴实无华。

三、生态课堂,还语文“扎实”

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有一个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如果课堂上老师每一环节都流于形式,那么何来“提高语文素养”之说,更不用谈“育人”了。教学形式的新潮别致,教学手段的时尚花哨,学习氛围的纷繁热闹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而原汁原味、平平淡淡的本色语文,才是最值得我们追随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设计,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

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浅的,说清楚了沙漠,更要说清楚沙漠中的小骆驼各个器官的作用。于是老师又设计了妈妈带着小骆驼到沙漠中走了一遍后,要学生介绍一下沙漠之旅的情况。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