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发展走向

作者:龚举善

学术论坛 2003年02期

  [中图分类号]I106.5;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5-0091-06

  报告文学发轫至今,已近百年。百年来,它直面现实人生,犁进生活沃土,紧扣社会主弦,追踪时代激流,真实而艺术地报道了全球几乎所有的重大变革和历史性事件,以其独特而诱人的文体风范健步文坛。事实已经十分明朗,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的既定程式已不适于规范发展演进中的报告文学的生命质态。当此之时,重新审视报告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揭橥其在全球化趋势中可能和必然的发展走向,便显得分外重要而紧迫。

  一、你从哪里来:报告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

  勿庸置疑,报告文学是名副其实的批判性文学样态,它的现代文化身份当由此而来。这主要基于三种参照,即存在范畴的社会生活参照,精神系统的意识形态参照,艺术本体的文学背景参照。

  (一)社会生活参照: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

  与存在方式的社会生活相比照,任何观念形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主体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报告文学也不例外。报告文学萌生之际,高尔基便热情欢呼:“特写作家的工作‘激流’,好像要从我们现实的皮肤上,把过去的污垢和灰尘冲洗掉,同时使过去的最可耻的怪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语言艺术还从来没有如此真挚和成功地为认识生活的事业服务过。”[1]

  批判意识是报告文学的天性。日本学者川口浩认为,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近代散文,“在它产生的当初,已经带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的色彩。”[2]我国学者周钢鸣也说:“更深入事实的核心,更具体地用形象来描写事实,更迅速地执行事实的报道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的任务,这就是所谓报告文学。”[3]

  报告文学的批判力量来自历史文化审视和人性启蒙意识,尤其来自对于真理的挚着追求。“真理是艺术最上乘的原料”。报告文学对于真理的追求,既需要适度宽松、健康的社会与文化氛围,对作家来说,更需要勇气和毅力,甚至要以流血牺牲为代价。人们不会忘记,动乱年月,张志新烈士是怎样为真理献身的,报告文学《正气歌》的启示应该没有过时——“为什么在革命先烈以流血牺牲为代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为真理而斗争还需要流血和牺牲?难道革命先烈的理想就是为后代重新安排一个以流血牺牲为代价去探讨真理的环境吗?”[4]这种发问何等震撼人心!高尔基为写《一月九日》,被沙皇政府逮捕入狱,因为腐朽者害怕真理为人民所掌握。

  报告文学的批判意识和启蒙作用着重表现在——“当新生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还不被多数人理解的时候;当腐朽的事物还猖獗迷漫,许多人还在观望、沉默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报告文学的作者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扬善弃恶,为新生事物大喊大叫,对麻醉事物进行鞭笞。”[5]在这方面,美国记者斯诺堪称全球报告文学作家的楷模。当红色中国还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第一个看到了她的未来和希望,第一个向全世界作了报道。结果是,他被蒋介石赶出中国,回国后又遭到美国当局的迫害。但历史是伟大的,人民是伟大的。约翰·谢伟思的评价很有代表性:“我们怀念他,怀念他那敏锐的记者眼光,他那生动清晰的笔触,他那无畏的勇气,他那深邃的洞察力和他那炽热的人类情感。”[6]我们也记得,当伏契克、方志敏等人身陷监牢、命在旦夕之际,还坚持为正义、真理喊出最后的强音。他们以自己的痛苦、流血和牺牲,试图换得人民大众的觉醒、战斗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进步事业的人们的美好生活,就如基希所说:“我们最敬重的是人的生活。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文学为人的存在和意识服务。”[7]皮埃尔·梅林则从历史高度总结了报告文学的这种极端重要性,他说:“在流行的报纸日趋堕落的时代里,在统治阶级的机关报越来越成为愚民政策的工具的时代里,在这些报纸的通讯员都成了谎话的传播者的时代里,社会的报告文学者的工作责任比平日更加重大了。”[8]希望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在世界进步和人类发展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也祝愿广大报告文学作家在努力提高作品艺术品位的同时,不要忽视抑或稀释文本的社会效益。

  (二)意识形态参照: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审美情态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因为源自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是个多质粘合的动态泛系统,个中有哲学、政治、法律、道德等以理服人的社会科学,也有宗教等以神诱人的宗教神学,还有以形象说话、以情感动人的文学艺术。报告文学属于艺术范畴,是来自现实又超越了现实的跨越时空的精神性审美情态。

  报告文学的真实,并非客观临摹和简单再现,它同样是也必须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因此,尽管“报告文学的最大的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但是,这决不是和照相机摄取物像一样地,机械地将现实用文字来表现。这,必然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倾向”[9]。事实上,文学史上从来就不存在无感情、无倾向的报告文学作品。刘白羽曾告诫报告文学作家:“如果你净在枝枝节节、一笔一画上下功夫,却不能把握住精神与实质,把它表现出来,那也就不会使人感到真实,而只能是客观主义的现象罗列了。”[10]可见,报告文学不仅有着倾向性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典型性问题,“不仅在于向人们报告生活中曾经发生什么,存在什么,可以而且应该超越生活,使读者从个别人的命运中,从社会一角中,窥见历史的生动画面,聆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11]。正因为报告文学同样具有超越生活、高于生活的诗情画意,它才成其为文学,才具备审美对象的艺术质素。徐迟的报告文学“在对人物和事件的精雕细镂中,渗入浓郁的诗情,深刻的哲理,使作品中奔腾着波涛滚滚的诗的河流,矗立着雄伟壮丽的哲学的山峰,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12]。这种艺术精神,使得徐迟的报告文学总是具有一种生活穿透力、哲学启示性,常常在美的震撼中体悟生活,启迪心智。约翰·里德在撰写《震撼世界的十天》时,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见解贯穿其中——“不论人们对于布尔什维主义的观感如何,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事件之一,而布尔什维克的兴起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的大事。……人们想知道1917年11月在彼得格勒所发生的事,想知道是什么精神掌握了人民,以及领袖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怎样。”[13]

  由此看出,报告文学的真实既非第一性的原始生活真实,也不是传统文学中界定的艺术真实,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真实”,即经由艺术观照、主体选择乃至于深度整合的新的生活真实。说报告文学在取材上绝对真实或“拒绝综合、提炼”,显然早已不适合于今天报告文学发展的实际。不难设想,假如在报告文学中消解了综合、提炼、情感、思想和美好意趣,报告文学便沦为生活的同义语,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它的艺术本性。

  当然,在对报告文学进行归位时,既要尊重作家的个性意识,追求作品的美学品格,又要避免矫情、造作的偏向。勿庸讳言,近年来人们之所以更为欢迎未名乃至无名作者的报告文学创作,原因之一,便是这些作品更多地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跳动着强劲的时代脉搏,有着现实的美,流动的美,忧思的美,预警的美。

  (三)文学背景参照: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特质的复合型文学样式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使其与一般文学样式区别开来。理论界业已确认,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独特的文学体式。低头回望,20世纪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劳资矛盾引发了欧亚两大洲的阶级革命;世界大战使人类对战争与法西斯主义产生厌恶;工业与后工业化机器文明使经济利益的竞争趋向日益明显;全球性多层位变革大大促动了各种新思潮的萌生与发展;社会主体意识的增强导致人们参与意识的普遍提高。

  上述种种变化,逼使人们从沉睡和麻木中醒来,一改过去那种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转而关注自身周围以及全球范围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注目于报告文学。《八十年代西方政坛丑闻录》,荟萃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若干重大政治、经济、生活丑闻,如“伊朗门”事件曝光,“彩虹战士”被炸揭密,“劳森门”事件,托尔风波,五角大楼舞弊案,贝希纳股票案,赖特以权谋私案,帕金森桃色丑闻,圣殿教徒集体自杀案,日本真理教投毒案,华盛顿市长吸毒等。人们在阅读中发觉,世界很小,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进步与倒退、文明与野蛮之间依然存在着激烈搏斗。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皮尔金顿说:“目前在美国,传记文学、政论作品、各种纪实的非虚构小说(所谓的‘写实文学’)都在成功地与长篇小说相匹敌。事实的可信性引起读者更大的信赖。”[14]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当下性、文学性、全球性的报告文学走红国际文坛,就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与文体的合理性。

  全球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与新闻的“复合”特征,既体现了运作上的动态趋势,也是一种内在品格和美学追求。这种“复合”主要有四层涵义:

  其一,时间与空间的复合。从时空角度考察,全球报告文学可以是即时性热点追踪,也可以是过去事件的重读与反思;可报道本土动态,也允许展现全球风云;既可现时与历史交融,亦可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穿插;既强调时间或时代感,又要显示空间上的纵深感、立体化和全球性。

  其二,新闻与文学的复合。新闻与文学既有冲突,更有冲突被克服之后奇特的和谐魅力。首先,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存在冲突,因为后者常常“抢”走新闻;其次,报告文学与所谓纯文学有冲突,因为在艺术表现及其感染力方面后者每每给前者以居高临下感。一俟克服上述冲突,报告文学便马上显露出优越于新闻报道和纯而雅的文学艺术的竞争能力。

  其三,艺术元素的复合。在艺术体系内部,报告文学成功地借鉴了音乐的旋律美、舞蹈的体式美、杂技的协调美、绘画的色彩美、雕塑的瞬间美、建筑的立体美、戏剧的冲突美、影视的画面美(包括声画合一、特写、定格、慢镜头、长镜头、变速镜头、景深镜头等),来营构自身更有表现力的文本世界。捷克作家基希是将电影蒙太奇手法最早自觉根植于报告文学的创始者。中国作家黄钢也善用“电影的眼睛”去观察、体验和表现事物,他说:“报告文学的艺术手段,当然是无限广阔和丰富的。也可能在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中,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样式,对我(至少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内)曾经是十分亲切的缘故吧,我常常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报告文学作品中,采用了电影式的表现手法。”[15]

  其四,文学手法的复合。人们已经认识到,“报告文学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在保证真人真事的前提下,它善于吸收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些特长”[16]。事实表明,报告文学充分调动了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散文的语言和笔法、小说的人物塑造及细节描写等各种技巧,以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尤其是小说艺术,它对报告文学的滋养不容低估。马尔克劳斯说:“今日的小说家没有读过报告文学的人几乎没有。没有在报告文学上感着有新的小说形式在成长着的人也几乎没有。”[17]他是最早提出报告文学与小说双向影响的人。毫无疑问,“报告文学者享有着许多诗人的那种破格(License)。他甚至往往可能比现实主义的小说家更为前进”[18]。所以,报告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后起之秀,以其开放的胸怀同时赢得了生活和读者。

  经过上述数重复合,包容性极强的报告文学英姿飒爽,卓然一枝。在纷繁、生动、快速的社会现实面前,过于精致的诗歌难承重担,虚构的小说因与生活与生俱来的距离感较难挽留读者,清风明月、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睡美人”式的散文已合不上前行的节拍,剧本和舞台因延续程序长、制作成本高而大逊风骚,具有全球意味的报告文学俏走文坛已不是神话,我们分明听到了它跨过徘徊期、朝着未来阔步挺进的坚定而从容的脚步声!

  二、君何以往: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发展走向

  透过现代文化身份的确认,不难判断,跨世纪未来时态的报告文学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的热潮。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彰显,社会基础、读者期待、运行通道、激励机制、艺术规律等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合谋着报告文学的生长空间,真正打通报告文学的国际视界已为期不远。

  (一)现实生活是报告文学再度崛起的社会基础

  报告文学植根于肥沃的生活土壤,感应着时代的神经,适应着历史的要求,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充当着敏锐的侦察兵、勇敢的突击手、迅捷的轻骑兵的重要角色,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时代的报告”、“战斗的擂鼓”、“历史的见证人”。可以认为,只要有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科学与愚昧、战争与和平相冲突的地方,就会产生报告文学。只要生活在变革,历史的车轮不停止滚动,报告文学就永远有足够的源泉和基础,它也就获得了再度辉煌的前提条件。

  世纪之交蕴含着充分的变革因素,新世纪的生活舞台将上演更为精彩的节目。当现实变得超过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的反应时,巴克指出,“这正是把赤裸而且严肃的报告装入紧密的形式的成熟时期,这正是要求作家去即时报告那在今日和明日之间用影戏般的速度变化着世界面貌的世界的时代。正是报告文学的时代。”[19]我国作家蒋子龙对此作了认真分析:“千百万群众在创造生活的劳动中,看似偶然爆发的事件,却代表了一种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必然,往往比作家费尽心机加工提炼出来的情节更可信、更集中、更概括。许多生活中的平常人或不平常的人,往往比经作家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人物更真实、更感人、更典型!”[20]亦即说,现实生活中本有多彩的激变,本身就具有情节性、戏剧性和典型性,他们是文学创作的准题材,并直接为报告文学提供了报告与评说的对象。

  同时,对作家而言,报告文学创作更能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生活大潮面前,作家切不可无动于衷、束手无策或犹恐避之不及,否则,将永远做不了弄潮儿,永远是食喙者和应声虫。“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报告文学不能比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更早、更多地开拓新的题材领域,更快、更新地提出重大社会问题,更大胆、更有预见性地把前进路上刚刚发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出来……那么它就‘失去了’报告文学的精髓,失去了独特的战斗性,而只能跟在小说、戏剧的后面蹒跚而行,越来越落后于生活。”[21]

  (二)接受主体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期待动力

  沸腾的生活铸就了作家,现实生活和反映大时代的作品又影响了读者。可以断言,21世纪的读者将更为关注现实生活和周边环境,将更为自尊、自信、自立,他们希望在艺术作品中更多地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的身影,看到刚刚发生的事情及其剖析,看到对普遍性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的冷静的多侧面的阐释,以引发或促进他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环境质量、人生价值、生存状态、地球景况等问题的思索,以调节自身行为,更好地适应文明社会的需求。他们希望作家更多地展示绚丽多姿、亦悲亦喜、或优美或壮丽的真实生活图景,希望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摄取各种鲜活人物的镜头,而不满足于远离生活或脱离社会“编造”的“虚构”的作品。他们希望作品中的人物像你也像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丰满、可触可摸的形象,希望看到人们对种种现存事物的奥妙心态,以更全面、完整、立体地满足日益扩张的现实知解与艺术鉴赏的需求。因此,“真正的Reportage,即使从现场的这一点讲,也是应该以我们现在住着的社会环境为材料,而叙述与我们自身有关系的生活和社会机构的”[22]。在世界动荡、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已不情愿从虚幻的作品世界中去追寻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也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简·爱》《红楼梦》中那过于琐细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甚至没有耐心去咀嚼处心积虑杜撰出来的《基督山恩仇记》中看似惊心动魄的复仇情节。生活紧逼人生,文学必将更加贴近现实,读者寄予报告文学的期望会更为殷切。根据一份对“报道形式在未来发展中重要程度”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未来最重要的报道形式为“深度报道”,即报告文学或近于报告文学的特写或调查,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6.8%,高于消息报道[23]。这一需求晴雨计正好显示了未来社会对新闻详尽、深入深刻的报告文学体式的渴求。

  假如文学真是一面镜子,在现时和今后的岁月里,人们更渴望从中看到我们这个星球上今天在发生什么,我们自身处于怎样的现实境况,以及同类人的生活百态,以更为务实的心态来吁求文学。这样,报告文学的继续存在与不断繁荣便在读者方面找到了动力。

  (三)信息交流为报告文学的畅通提供运行通道

  信息社会的到来,高速公路的实现,以及信息与文学形式的结合,促使我们面对一个通过新闻文学交流的时代。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学的驱动力不完全来自生活的撞击,也不单纯取决于作者和读者的游戏、自娱、消遣、审美的需要,文学的另一本质功能正日益显现——交流。这种交流是多向的,既有作家与自然、社会的交流,也有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作家与文本、作家与作家、读者与读者间的交流;既有不同时代文学的间接沟通与借鉴,也有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文学间的影响与吸收。在虚构艺术无法同生活竞赛的今天,唯有国际视域中的报告文学保持着鲜活、生动、快速的最新信息的互传功能。这就是皮埃尔·梅林所说的,对于现实的真实,“要赋予一个艺术的形式,有许多的手段。但最轻便的,最直接、最迅速的,要算‘报告文学’的方法”[24]。

  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成为“地球村”。在此种情景下,任何一种敏感的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孤立存在,它必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和集体财富,具有共享性。因此,国际信息交流为全球报告文学的畅通提供了运行通道以及更丰富的生成来源和更广泛的读者群。

  不独如此,信息化的国际交流还带来报告文学创作、传播及接受方式的革命。显而易见,由于时代改变了既往文字传输的报告文学观念,出现了电影报告文学和电视报告文学,并要求进行现场直播,如美国的电影报告文学《战火屠城》和《女警察》,日本的电视报告文学《小鸭子的故事》,中国的《九·一八大案纪实》《中华之剑》《中国大案录》等等。看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得不就艺术形态及艺术格局进行重新界定。如今,建立在电子传播基础上的互动传播已经走进生活和艺术领域,它是以电脑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系统,通过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号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联网互动[25],从而出现国际化的电脑(或电子)报告文学。预计到2010年,电脑将在全世界各行各业及众多普通家庭中使用,那时,大众传播将普及全球,跨国或全球传播将会有想象不到的速度。决非虚幻的预言,21世纪将为重大事件、全球热点题材的报告文学通过瞬间传播进入千家万户提供切实的物质条件和运行通道,就如同19世纪末报纸的普及给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样。

  (四)市场体制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提供激励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及全球市场一体化将成为宏伟的跨世纪超大经贸工程,这是全球经济不断高涨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志。其结果,国家保护主义、民族封闭状态及“围墙经济”将被打破,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公共准则将以国际惯例的形式被规范下来,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交流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纳入国际大循环。尤其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顺利加入WTO,可望大大加速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这样,呈全方位跃进态势的生活形态会进一步推动报告文学的勃兴,全球市场将为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化产品留下特有的使用价值的估量空间,并为其生产、流通和消费提供各种便利。尤为重要的是,市场体制的竞争性、效益性,将极大地刺激作家们的创作积极性,使之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受欢迎的方式创作出最具当下性的文学作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显然,在这些竞争者中,报告文学将以明显优势战胜其他对手,最终取得优先发言权。不难预料,待到电视报告文学和互动传播大面积实现之时,锦上添花的全球报告文学更是江山妖娆,分外好看。

  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给报告文学以正面激励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来自市场机制的自私性、趋利性对报告文学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诸如为了占有市场,获得利润,某些作品以暴力、色情或其他不当方式招徕读者,或者炮制虚伪的“广告文学”。这种负面“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报告文学的健康成长,尤其有害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真正关切报告文学命运的志士仁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在市场体制条件下的正确机制和良性运作。除作家的道德自律外,甚至需要相关法律和规范的约束。

  (五)艺术本体为报告文学的推进提供潜在可能

  作为年轻并不断成熟的文学体式,报告文学一出现便明显拓宽了文学界域,丰富了现实主义内涵,改善了文学品位,调节了艺术格局。本来,文学的革新与创造,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有着内在的艺术渊薮,这便是文学自在体内容与形式的推陈出新。百年来的报告文学,由孕生走向成熟,由成熟步入多元,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应该感觉到,与人类进程相适应,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出现了更为积极、活跃的因素,科学的边缘化势必影响到文学的边缘化,各种文体的自在演变及相关体裁的交叉融合,将导致新的文学样式面世。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多面多角的球体,无数对角线的交叉贯通,使得文学样式日趋多样化,以致于我们难以仔细区别某些文学体式间的边界。

  事实确乎如此。报告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合理吸收现代科技及相关艺术的特长,又给相关艺术以有力冲击与必要的滋养。譬如,报告文学与小说几经融汇,便出现了以新新闻主义(Newjournalism)手法创作的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只短短数年,就发展为国际文学现象。“新新闻主义”产生于19世纪普利策时代的美国新闻界,这种“新式新闻事业”通过改进新闻写作和版面编排,使用大字标题和插图,强调通俗化和平民性,以此迎合更为广大的读者兴趣。我国作家徐迟的《牡丹》和蒋子龙的《燕赵悲歌》,也对“报告小说”作了成功的尝试。尽管人们对以新新闻主义创作的“报告小说”(或称“纪实小说”)尚有争议,由于民族文化与国情的区别,这种文体将会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但其业已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事实终将使人们明白:任何文学体式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绝对封闭的一元模式,艺术本体的开放结构正为全球报告文学衍生模式的深层推进提供种种潜在可能。

  波涛汹涌的报告文学长河,一百年来迎着时代大变革的浪涛,冲过无数急流险滩,其经典作品以慑人魂魄的气势,以激越昂扬的旋律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谱写史诗。而今,它来到了世纪交接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将以新的姿态再次激起人类对文学艺术新的热情。

  收稿日期:2002-06-01

作者介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龚举善(1964-),男,湖北竹溪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